Babylon协议:BTCFi赛道上的安全基石,还是被高估的预期?
Babylon协议上线近一个月,市场反响不及预期。其核心创新在于采用自托管模式,用户可在BTC主网上锁定资产的同时,于Layer2上获得收益。然而,这一叙事逻辑目前面临挑战。
首先,Babylon的收益模式依赖于三个前提:大量用户质押BTC、庞大的LST资产流动性以及Layer2链对安全共识服务的采购。目前,第一期仅开放1000个BTC质押,处于实验阶段,暴露了高昂的交易费和Wrapped BTC流动性风险等问题。质押过程中的高昂交易费,以及Wrapped BTC的1:1比例并非由Babylon协议直接保证,而是依赖于Solv Protocol、Bedrock等合作平台,这些平台的信誉和审计至关重要。
其次,Babylon的可持续收益模式存在不确定性。其“共享安全”服务模式依赖于Layer2链对服务的采购,但目前Babylon尚未提供成熟的商品化服务,主要依靠市场预期和流动性堆叠来推动生态发展,这是一种被动的策略。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Goat Rollup,它基于ZK技术提供模块化Layer2框架,能够输出通用组件服务,并构建了可持续的BTC收益经济模型。这体现了一种更主动的BTCFi生息方案。
总而言之,Babylon的创新价值在于聚合BTC市场流动性,但其可持续性仍需考验。扩大POS链规模和安全共识服务的商品化输出,需要ZK技术等方面的补充。Babylon的市场预期是否被高估,值得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