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乌托邦”崩塌?BNB Chain MVB真相大揭秘!
BNB Chain MVB第九期:一场乌托邦式的“建设者”集会?
聚光灯下的铜锣湾:一场闭门活动的观察与反思
4月5日,香港铜锣湾谢斐道535号,AWS办公室。这个地点本身就带着一种微妙的暗示:AWS,云计算巨头,象征着技术基础设施的强大;铜锣湾,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代表着资本的渴望。而在这两者交汇之处,BNB Chain联合YZi Labs和CMC Labs,正在举办一场看似低调的“最有价值建设者”(MVB)加速器计划第九期闭门活动。
十六个项目方齐聚一堂,仿佛一群怀揣着改变世界梦想的年轻人,聚集在导师面前,等待着被点拨、被认可,最终走向成功。然而,这种画面总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区块链的世界,真的需要这么多加速器吗?所谓的“最有价值建设者”,究竟是谁来定义的?是技术实力?是商业模式?还是仅仅是站队的能力?
虚假的希望与真实的焦虑:加速器计划的本质
BNB Chain业务负责人Sarah口中的“真正的建设者”,听起来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加速器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希望这些项目能够“加速”成长,快速融入BNB Chain的生态系统,为整个链带来新的活力。然而,这种加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追求快速增长,许多项目会选择牺牲代码的质量、忽略安全漏洞,甚至不惜采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来吸引用户。
更重要的是,加速器计划往往会营造一种虚假的希望。项目方们被告知他们有机会获得资金、资源和曝光,但最终真正能够成功的,往往只有少数。而那些失败的项目,则会被迅速遗忘,成为区块链历史长河中的一颗不起眼的尘埃。这种残酷的现实,却往往被掩盖在“建设者”的美好口号之下。
从“最有价值”到“最有生存力”:生态环境的残酷真相
区块链生态系统,从来都不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它更像是一个丛林,充满了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在这里,技术实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生存能力。那些能够适应环境、抓住机会、甚至不惜采用一些灰色手段的项目,往往能够生存下来,并最终获得成功。
因此,与其说是“最有价值建设者”,倒不如说是“最有生存力建设者”。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项目方们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更需要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抗压能力,以及在必要时放弃底线的勇气。而这,或许才是这场加速器计划真正想要考察的。
十六个项目的浮光掠影:创新还是炒作?
AI叙事:bitGPT、Datai Network、Echopy、EureXa AI和Everlyn——谁在认真讲故事?
这次入围的项目中,AI相关的项目占据了显著比例,仿佛一夜之间,区块链的世界也开始拥抱人工智能。然而,在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AI叙事背后,隐藏着多少泡沫?
bitGPT Network,一个去中心化AI代理网络,听起来很美好,隐私友好、可互操作、普惠可及。但“中心辐射式”架构,代理层、盲训练协议、安全隔离环境,各种专业名词堆砌,真的能解决AI的根本问题吗?还是只是为了迎合市场热点,制造噱头? 小型语言模型(SLMs)真的能确保效率与安全之间的平衡吗?我对此深表怀疑。
Datai Network,试图为链上AI提供结构化数据,将原始区块链数据转化为AI可用的智能数据。想法不错,但将多条区块链的数据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数据层,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arbage in, garbage out,如果输入的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AI又能做出什么正确的决策?
Echopy,一个BNB Chain生态AI投资组合优化器,通过AI分析市场趋势、情绪变化。 听起来像是一个完美的投资助手,但市场真的能被AI预测吗?如果AI真的这么厉害,为什么华尔街的那些量化基金经理还在加班?通过“分析师行为”来做投资建议,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偏差。
EureXa AI,一个机器人技术链上通证化平台,RST(机器人主权代币)协议连接开发者、投资者和企业。将机器人模型通证化,听起来很新颖,但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远比区块链复杂得多。这个平台能真正加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吗?还是只是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炒作标的?
Everlyn,一个高速Web3视频生成工具,甚至推出了专为视频 AI 设计的 L1 网络Lyn。视频生成AI确实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但Web3的需求在哪里?是为了解决视频审查问题吗?还是为了让用户更容易地拥有自己的视频内容?我不清楚,但我总觉得这个项目的重点在于炒作 LYN 代币,而非真正解决视频生成的问题。
元宇宙的幻梦:JoJoWorld、Super Protocol和TermiX——技术堆砌还是未来雏形?
元宇宙的概念已经炒作了好几年,但至今没有出现一个真正成功的案例。这次入围的项目中,JoJoWorld、Super Protocol和TermiX,都或多或少地与元宇宙有关。
JoJoWorld,一个去中心化3D空间数据平台,用户可以在镜像现实中使用虚拟化身,体验自己的理想生活。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有多少人真的需要一个虚拟的理想生活? 3D空间数据平台的维护成本极其高昂,如果用户数量不足,这个项目很快就会难以为继。
Super Protocol,一个协作式机密AI市场,利用机密计算技术保护数据安全。想法很好,但在实际应用中,机密计算技术的性能损耗非常大。而且,数据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法律、道德等多个层面。 Super Protocol能否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TermiX,一个AI 驱动的 Web3 操作系统,支持无代码 AI 代理集成与创建。无代码开发听起来很诱人,但往往意味着牺牲灵活性和可定制性。而且,AI代理的安全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AI代理被恶意利用,可能会给Web3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
DeFi的苟延残喘:BitFi和LIKWID——新瓶装旧酒?
DeFi(去中心化金融)曾经是区块链领域最热门的概念之一,但随着市场降温,DeFi也逐渐失去了光环。 BitFi和LIKWID,试图在DeFi领域寻找新的机会。
BitFi,一个原生BTC生息CeDeFi解决方案,为BTC资产提供原生收益。说白了,就是把BTC放到DeFi协议中去赚取收益。但DeFi的风险众所周知,一旦出现安全漏洞,用户的BTC可能会血本无归。而且,CeDeFi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概念,既然是中心化的,又何必强调去中心化?
LIKWID,一个无许可、无预言机的保证金交易协议。保证金交易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为,无许可和无预言机更是加剧了这种风险。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下,LIKWID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清算问题,导致用户损失惨重。
DePIN的狂想:XPIN——空中楼阁?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XPIN是这个赛道的项目。XPIN,一个AI驱动的消费者级DePIN平台,试图将去中心化无线技术与用户创新结合。 Global eSIM、XPIN PowerLink、XPIN BOX 和 XPIN 基站,听起来很庞大,但实现起来难度极大。DePIN需要大量的硬件投入,而且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的工程问题。XPIN能否真正落地,我对此表示怀疑。
另类赛道的挣扎:Citadel Labs和Stadium Science——小众狂欢?
Citadel Labs和Stadium Science,选择了一些比较另类的赛道,试图在小众市场中寻找机会。
Citadel Labs,一个深科技项目启动平台,致力于利用区块链和去中心化工具重塑科学研究与商业化模式。想法很好,但科学研究的商业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知识。Citadel Labs能否真正帮助科学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我对此并不乐观。
Stadium Science,一个面向科学领域的预测市场,通过加密激励的预测市场、研究挑战和数据验证机制,将用户的可穿戴设备数据转化为科学发现。想法很新颖,但用户真的愿意将自己的可穿戴设备数据分享给科学研究机构吗?而且,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游戏与支付的融合:Oneverse——能打破壁垒吗?
Oneverse,一个为游戏产业打造的虚拟经济引擎,旨在打破传统游戏与 Web3 游戏之间的壁垒。通过统一游戏货币 OOC,Oneverse 实现了跨游戏经济互通,让玩家能够在不同游戏中自由交易和互动。想法不错,但游戏公司真的愿意放弃对游戏经济的控制权吗?而且,跨游戏经济互通可能会导致游戏平衡性问题。
IP的另一种可能:TCOM Global——情怀还是镰刀?
TCOM Global,一个AI+Web3去中心化IP协议,结合 AI 与 Web3 技术,赋能内容创作者与社区,实现更公平、高效的 IP 生产、治理与商业化。 由 ACGWORLDS Co., Ltd. 和 Tezuka Productions Co., Ltd. 共同管理,并计划推出 NFT 系列、GameFi 运营及代币发行。 提到手冢制作公司,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营销手段,通过Web3来收割一波粉丝的情怀。情怀归情怀,但最终还是要看这个项目能否真正为IP创造价值。
注意力经济的解构:Pieverse——谁会被颠覆?
Pieverse,一个重构人类注意力经济的去中心化协议,通过社区、忠诚度和支付系统连接 Web3 与现实世界商业。想法很宏大,但注意力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Pieverse能否真正解构注意力经济,我对此表示怀疑。
(本文只介绍早期项目,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