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坟头蹦迪:V神“猫叫”救市,韭菜哭晕在厕所!

2025年Q1末:以太坊“卫兵”的至暗时刻?

币价暴跌与灵魂人物的“猫叫”:信仰崩塌的双重打击

2025年第一季度末,当我在杭州潮湿的空气中感受到一丝春意时,也闻到了一股加密货币圈子里的腐朽味道。如果非要选出一个最失意的群体,那绝对是那些曾经狂热的“以太坊卫兵”。曾经,他们是ETH的忠实信徒,坚信着“世界计算机”的伟大愿景,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如同被遗弃在战场上的残兵败将,迷茫、失落,甚至带着一丝绝望。

最直接的打击当然是币价。ETH/BTC汇率跌到了近五年来的最低点,0.02193,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刺痛着每一个ETH持有者的神经。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着市场对以太坊价值的重估,代表着曾经的“ETH超越BTC”神话的破灭。更可悲的是,这种下跌似乎没有尽头,每一次反弹都显得那么无力,那么短暂,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如果说币价的下跌是经济上的打击,那么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V神)的“学猫叫”行为,则是在精神上给这些“卫兵”们补了一刀。
以太坊坟头蹦迪:V神“猫叫”救市,韭菜哭晕在厕所!

我承认,我并不完全理解V神的行为艺术。也许他只是想放松一下,也许他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但我看到的,是一个曾经的领袖,在面对困境时的迷失和困惑。这种行为,在那些仍然坚守阵地的“卫兵”们看来,无疑是一种背叛。他们需要的是方向,是信心,而不是一个对着机器狗“卖萌”的领袖。毕竟,加密货币的世界里,从来不缺少“行为艺术家”,缺的是真正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实干家。

“ETH Hangzhou”的喧嚣与现实:开发者仍在坚守?

然而,就在这“以太坊至暗时刻”,就在ETH价格跌破1800美元的泥潭里,一场名为“ETH Hangzhou”的活动却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发者、以太坊社区成员,仍然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以太坊生态的建设中。这景象,就像是在一片废墟之上,顽强地生长出几株小草,让人既感到一丝希望,又感到一丝悲凉。

我参加了“ETH Hangzhou”,试图寻找答案,试图了解这些仍然坚守的人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是真的对以太坊的未来充满信心,还是仅仅是不甘心放弃曾经的投入?他们是真的在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还是仅仅在重复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代码搬运”?

坦白说,我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我看到了一些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他们对区块链技术充满热情,对以太坊的未来充满憧憬。我也看到了一些疲惫的老面孔,他们经历过牛市的疯狂,也经历过熊市的残酷,他们仍然在坚持,但眼神中却透露着一丝无奈和迷茫。

“ETH Hangzhou”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回音壁,各种声音在这里交织、碰撞,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有对现实的深深忧虑。它既是希望的象征,也是困境的缩影。它证明了以太坊生态仍然具有一定的活力,但也暴露了以太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而我,作为一个观察者,一个记录者,只能将我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真实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毕竟,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唯一的真相,只有无数个不同的视角和解读。

“屁股决定脑袋”的失效:ETH持有者的真实画像与立场分化

小样本调查的残酷真相:大部分人仅持有少量ETH

在“ETH Hangzhou”的Demo Day现场,我做了一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样本量很小,只有10个人左右,但我觉得多少能反映一些问题。我问了他们三个问题:是否清仓ETH?持有多少ETH?以及对以太坊生态发展阶段的看法?

结果让我有些意外,也有些失望。

首先,只有一个人清仓了ETH,这说明大部分参会者仍然对以太坊抱有一定的期望,或者说,仍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的投资是错误的。毕竟,承认错误是痛苦的,尤其是在加密货币这种高风险的领域。

但是,接下来数据就有点残酷了。50%的人持有1-10枚ETH,40%的人持有10-100枚ETH。也就是说,90%的受访者持有的ETH数量都非常有限。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以太坊信仰者,而仅仅是一些小散户,他们可能只是抱着投机的心态,买入了一些ETH,希望能从中获利。

当然,我并不是说持有少量ETH就一定不是信仰者。但是,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持有量往往代表着你的立场和利益。如果你持有大量的ETH,你自然会希望以太坊生态能够发展壮大,币价能够上涨。但是,如果你只持有少量的ETH,你可能就不会那么关心以太坊的死活,你更关心的是如何尽快获利,如何避免亏损。

这种“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在加密货币圈子里非常普遍。但是,当大部分人都只持有少量ETH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会变得更加危险。因为这意味着,以太坊生态的根基并不牢固,它很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很容易被那些持有大量筹码的“巨鲸”所操纵。

清仓者的背叛、信仰者的迷茫、空头者的狂欢:不同持有者的心声

更有意思的是,我采访了这几位有代表性的受访者,他们的回答,也反映了当前以太坊社区的真实心态。

那位清仓ETH的@Solomon_NAHHH,毫不掩饰他对以太坊的失望。他说,他早在一年之前就清仓了ETH,现在把仓位放在了SUI上。他的理由很简单:以太坊太慢了,太贵了,太拥堵了,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SUI,作为一个新兴的公链,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至少在性能上,比以太坊要好得多。

他的选择,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他们对以太坊失去了耐心,他们开始寻找新的机会,他们希望能够抓住下一个风口。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变动是永恒的主题,忠诚往往会被利益所取代。

持有少量ETH的@0xBenniee,则对以太坊生态的现状感到迷茫。他说,以太坊生态太抽象了,太复杂了,普通用户根本无法理解。各种各样的Layer2、DeFi协议、NFT项目,让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他不知道以太坊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参与其中。

他的迷茫,也代表了另一部分人的心声:他们对以太坊的技术细节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能否从中获利。但是,以太坊生态的复杂性,让他们望而却步,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

而持有100枚ETH以内的@ConstantinGao,则透露自己持有大量的ETH空单。他的理由更加直接:以太坊的价值被高估了,它根本无法支撑起这么高的市值。他认为,以太坊的“数字石油”、“世界计算机”等叙事已经破产,现在的以太坊,仅仅是一个“区块空间租赁生意”,它不仅被Layer2所吸血,而且还在不断降低自己的成本,导致代币的价值存储功能不再被市场认可。

他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他们对以太坊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以太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他们正在通过做空ETH来获利。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有人信仰,就有人背叛,有人看多,就有人看空。而市场,最终会决定谁才是正确的。

以太坊生态进入“中年危机”?:共识与分歧并存的生态发展阶段判断

不同视角下的以太坊:技术路线的探索、代币经济的固化、生态发展的瓶颈

我问卷调查的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以太坊生态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20%的人认为以太坊生态仍处于年轻态,70%的人认为已步入中年期,10%的人认为已步入老年期。这个结果,比持有量的数据更能体现出以太坊社群内部的割裂。

那些认为以太坊生态仍处于年轻态的人,主要从技术路线层面考虑。他们认为,以太坊的技术路线图还很长,很多技术路线的落地仍然停留在探索阶段,比如Layer 2的扩容方案、PoS共识机制的完善、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的技术突破。他们相信,以太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技术不断进步,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和资金。

他们的乐观,建立在对技术进步的盲目信仰之上。他们忽略了,技术进步并不一定能带来实际的价值。以太坊的技术路线图,就像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清单,每当一个问题被解决,就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这种永无止境的探索,让人感到疲惫,也让人对以太坊的未来感到uncertainty。

而那些认为以太坊生态已步入老年期的人,则主要从代币经济方面考虑。他们认为,ETH作为一种加密货币,已经发行了很长时间,它的代币分配机制已经固化,很难再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而且,随着Layer 2的兴起,ETH的价值捕获能力正在逐渐减弱,它越来越像一种“区块空间租赁”服务,而不是一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资产。

他们的悲观,建立在对代币经济的深刻理解之上。他们看到了ETH的内在缺陷,他们认为ETH的价值无法支撑起这么高的市值。他们把ETH看作是一个垂暮的老人,虽然曾经辉煌,但已经失去了活力,只能依靠过去的积累勉强维持。

DeFi之外的荒漠:以太坊生态的创新困境

更多的人认为以太坊生态已经步入中年期。他们的理由是,以太坊已经度过了早期的爆发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DeFi生态也相对成熟。但是,除了DeFi之外,其他的子赛道,比如NFT、GameFi、SocialFi等等,都已经被不同程度地证伪。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最终都变成了昙花一现的泡沫。

他们把以太坊看作是一个中年人,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经验,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他们看到了以太坊生态的瓶颈,他们认为以太坊需要新的增长点,才能突破当前的困境。

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以太坊已经步入中年期。DeFi的繁荣,掩盖了以太坊生态的创新困境。除了DeFi之外,以太坊生态几乎一片荒漠。各种各样的项目,都在试图复制DeFi的成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DeFi的本质。

DeFi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经济模式上的创新。DeFi通过Token激励,将用户、开发者、投资者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系统。但是,其他的项目,却往往只关注Token的价格,而忽略了Token背后的价值。

这种短视的行为,导致了以太坊生态的创新乏力。大家都想快速致富,却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大家都想复制DeFi的成功,却没有人愿意去探索新的经济模式。

以太坊生态,就像一个被过度开发的矿场,曾经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现在已经逐渐枯竭。如果以太坊不能找到新的矿脉,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衰落。

ETH价格新高: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普遍的悲观情绪:曾经的信仰已成昨日黄花

在被问及“ETH价格是否能够在1-2年内突破此前的接近4800美元的历史高点,创下新高”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持悲观态度。我采访的对象,既有2019年入圈的老韭菜,也有从事以太坊生态DeFi项目开发的开发者,但他们的回答,却出奇的一致:短期内,ETH价格很难再创新高。

这种普遍的悲观情绪,让我感到一丝寒意。要知道,加密货币的世界里,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大家都相信某种资产具有价值,才会愿意持有它,才会愿意为它付出。而当大部分人都对某种资产失去信心时,它的价格就会一落千丈,甚至归零。

曾经,ETH是加密货币世界的明星,是无数人追逐的梦想。大家都相信,ETH能够超越BTC,成为新的数字黄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ETH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它的性能瓶颈、高昂的gas费、以及复杂的生态系统,都成为了阻碍它发展的绊脚石。

当希望变成失望,当信仰变成怀疑,ETH的光环也逐渐褪去。它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世界计算机”,而变成了一个平庸的、甚至有些落后的技术平台。

三种时间节点的预测:新资产的救赎、BTC的溢出、应用的爆发

虽然大家都对ETH的价格前景感到悲观,但对于ETH价格新高出现的时间节点,仍然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

第一类人认为,2-3年内或有可能。他们认为,ETH价格新高主要有赖于引领市场的新资产发行方式或新的资产类型。也就是说,ETH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蹭热点”的思维。他们认为,只要有新的热点出现,ETH就能从中分一杯羹,从而带动币价上涨。但是,这种上涨往往是短暂的,缺乏持续性。一旦热点消退,ETH的价格又会回到原点。

加密KOL、Day 1 Global主理人@RubyWang,以及加密KOL、KiteAI CMO @0x Laughing,都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都是加密货币圈内的“意见领袖”,他们对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善于捕捉新的热点,但他们也缺乏对ETH的长期信仰。

第二类人认为,5年起步再看。他们认为,单凭ETH自己很难再创新高,只有依靠BTC的流动性溢出,或者以太坊生态的边缘创新,才有希望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ETH需要依赖BTC的“输血”,或者在DeFi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才能重拾升势。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守株待兔”的思维。他们认为,只要BTC持续上涨,ETH就能从中受益,或者只要以太坊生态出现新的创新,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和资金。但是,这种等待往往是漫长的,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Day 1 Global主理人@Starzq,以及浙大区块链协会@Freya,都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都是加密货币圈内的“观察者”,他们对市场的变化保持警惕,他们善于分析ETH的优缺点,但他们也缺乏对ETH的坚定信心。

第三类人认为,时间未知,主要依赖于应用发展。他们认为,ETH的市场价格新高,取决于什么时候将吸血ETH的Layer 2干掉,Based Rollup等技术路线图落地,以及将此前高位接盘的NFT玩家、GameFi玩家、甚至DeFi玩家通通洗下车之后,成熟应用的出现。也就是说,ETH需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增长。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自力更生”的思维。他们认为,ETH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他们相信,只要ETH能够解决性能瓶颈、降低gas费、简化生态系统,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开发者,从而带动币价上涨。

@ArtistZhou、@33357 xyz、@WONG_SSH,以及@0x PhiloA等人,都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都是以太坊生态的“建设者”,他们对ETH的技术细节非常了解,他们致力于解决ETH的问题,但他们也对ETH的未来感到担忧。

更疯狂的设想:东方神秘力量的接盘?

当然,还有一些人提出了更加大胆的设想。@Solomon_NAHHH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是,美国ETH ETF能够实现全部清仓卖出,转由东方大国接手,或许有一定可能冲击新高。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赌博”的思维。他们认为,ETH的价格,取决于外部力量的干预。他们相信,只要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介入,就能改变ETH的命运。

这种设想,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风险。但是,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数字石油”的破产与“空间租赁”的现实:ETH价值捕获的困境

手持大额ETH空单的@ConstantinGao,一针见血地指出了ETH当前面临的困境。他认为,ETH价格表现不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字石油”、“世界计算机”等叙事的破产。现在的以太坊,成了一门区块空间租赁生意。在经历Layer 2扩容等事件之后,它不仅被吸血,而且消耗成本进一步降低,导致代币的价值存储功能不再被市场认可。

他的观点,非常犀利,也非常现实。ETH曾经被誉为“数字石油”,因为它为各种DApp提供了运行的燃料。但是,随着Layer 2的兴起,DApp不再需要直接消耗ETH,而是可以在Layer 2上运行,从而降低了对ETH的需求。

ETH也曾经被誉为“世界计算机”,因为它为各种智能合约提供了运行的环境。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公链出现,ETH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开发者可以选择在其他公链上部署智能合约,从而降低了对ETH的依赖。

当ETH不再是“数字石油”,当ETH不再是“世界计算机”,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它还能支撑起这么高的市值吗?

@ConstantinGao认为,ETH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区块空间租赁服务。开发者需要租用ETH的区块空间,才能部署智能合约,才能运行DApp。但是,这种服务,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公链,也可以提供类似的

以太坊的吊诡:不可替代性缺失,却仍是加密主战场

去中心化的假象:老韭菜与新韭菜的坚守与迷茫

在一众年轻的面孔中,我确实看到了还有不少年轻面孔活跃在ETH生态的活动现场。他们或许是被高薪吸引,或许是看到了区块链的未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是这个圈子里的新鲜血液。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以太坊生态的内在问题。虽然ETH价格不振,但生态却呈现出一种高度去中心化的假象,仿佛只要有足够多的项目在上面运行,就能证明它的价值。然而,这种“去中心化”,更像是一种无序的蔓延,各种项目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却寥寥无几。

我看到一些老韭菜,他们曾经是ETH的忠实拥护者,他们经历过ETH的辉煌,也见证了ETH的衰落。他们仍然坚守在以太坊生态,或许是因为不甘心放弃曾经的投入,或许是因为对ETH仍然抱有一丝希望,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着一种难以掩饰的疲惫和迷茫。

我也看到一些后来者,他们或许是被ETH的光环所吸引,或许是被区块链的未来所打动。他们怀揣着梦想,想要在以太坊生态中大展拳脚,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圈子里的竞争异常激烈,想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这种“去中心化”的表象,掩盖了以太坊生态的真实困境:缺乏真正的创新,缺乏有效的治理,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大家都想在以太坊生态中分一杯羹,但却很少有人愿意为这个生态做出贡献。

价格的审判:交给时间还是市场?

至于价格,只能交给时间来评判。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时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检验一个项目的价值,也可以淘汰一个项目的泡沫。

ETH的价格,最终会走向何方?是会重拾升势,再创新高?还是会逐渐衰落,最终被其他公链所取代?

我不知道答案。我只能说,ETH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能否找到新的增长点,能否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

如果ETH能够做到这些,它就有可能重拾辉煌,成为加密货币世界的常青树。但如果ETH无法做到这些,它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衰落,最终被历史所遗忘。

而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只能拭目以待,等待着时间的审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