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突围:自主可控背后,创新与挑战并存

中国种业突围:自主可控背后,创新与挑战并存

当“自主可控”的种子,结出怎样的果?—— 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中的种业自主化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将种业自主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字里行间,充斥着“自主”、“自强”、“可控”等关键词,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乎国家命脉的“种业保卫战”已经打响。然而,在为这份“雄心壮志”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所谓的“自主可控”,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过95%,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这些冰冷的数字吗?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在种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世界顶尖水平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以及具有突破性性状的种质资源方面,我们仍然受制于人。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理念上的、体制上的。一味地强调“自主”,会不会走向闭关锁国的老路?会不会为了追求“可控”,而扼杀了创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种质资源:数量世界第一,质量呢?

看似辉煌的数字背后

文章提到,我国长期保存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数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种质资源,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砌,更是质量的体现。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种质资源总量,是否意味着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育种创新能力?答案恐怕并不乐观。大量的种质资源,如果仅仅是躺在基因库里“睡大觉”,无法被有效地利用,那么再多的数量,也只是一堆沉睡的财富。

普查之后,如何避免“束之高阁”?

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农作物资源13.9万份,采集制作畜禽、水产遗传材料107万份和12万份。普查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刘旭院士说,“资源普查收集只是第一步,核心还是要用得上、用得好。”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科研人员和育种家,仍然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大量的种质资源信息不完善、数据不共享、利用不方便,导致育种创新效率低下。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再多的普查,也只是徒劳无功。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普查任务,不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强制收集农民手中的传统品种,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不仅无法实现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反而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关键技术攻关:从“零的突破”到“全面领先”还有多远?

白羽鸡突破的象征意义

文章中提到,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成就。长期以来,我国白羽肉鸡种源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肉鸡产业的发展。自主培育品种的出现,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为我国肉鸡产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零的突破”,仅仅是一个开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在生产性能、抗病能力、饲料转化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零的突破”,而应该将目光放在“全面领先”上。只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全面突破,才能真正掌握种业发展的主动权。

表型组学与智能育种:概念很性感,落地是关键

随着表型组学、生物育种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精准设计、定向改良以及高效鉴定成为育种新常态。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建成的国家南繁作物表型设施可以高效采集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的数据,提高了表型性状鉴定效率。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听起来非常诱人。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表型组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而我国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生物育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管。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需要与传统的育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如果仅仅是追求技术的“高精尖”,而忽略了实际应用,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李家洋院士提出的“智能品种智造”,无疑是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但智能育种需要“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这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跨领域的合作。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智能品种智造”也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

创新环境营造:企业当“出题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企业主导,是否会牺牲公益性研究?

文章强调,要让企业来当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这种思路,无疑是希望通过市场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种业发展。然而,将创新完全交给企业,是否会牺牲公益性研究?种业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更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一些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但短期内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研究,比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评价,以及一些冷门作物的育种研究,如果完全由企业主导,很可能会被忽视。因此,政府在种业创新中,仍然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大对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引导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南繁硅谷:避免重蹈“芯片”覆辙

“南繁硅谷”被誉为国家种业科技创新攻关的核心平台。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王祺扬表示,南繁已实现从单纯育种到传统基地再到全产业优化升级的种业高地蝶变。然而,我们也要警惕“南繁硅谷”重蹈“芯片”覆辙。近年来,我国在芯片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仍然未能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其原因,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体制上的、机制上的问题。如果“南繁硅谷”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不能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不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那么再多的投入,也只是“烧钱”而已。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南繁硅谷”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文章提到,要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形成市场化导向的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这无疑是种业创新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现实中,植物新品种侵权现象屡禁不止,“仿种子”问题层出不穷。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惩罚力度不够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执法力度不够强,维权成本过高。一些科研人员和育种家,即使发现了侵权行为,也往往因为维权成本太高而选择放弃。因此,要真正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需要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创新者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才能真正激发创新活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