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香港行:以太坊未来路线图曝光,POS、Layer2、AI战略全解析

Vitalik香港行:以太坊未来路线图曝光,POS、Layer2、AI战略全解析

内容 隐藏

当Vitalik遇上小薇:香港Pop-X背后的思考

一场预谋已久的相遇?

2025年4月7日,香港摩星嶺,一场名为Pop-X HK Research House的活动吸引了加密世界的目光。Vitalik Buterin,以太坊的灵魂人物,与一位名为“小薇”的人物一同现身。这场由DappLearning、ETHDimsum、Panta Rhei和UETH联合主办的活动,表面上是技术研讨,实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偶遇”。

为什么说是“预谋已久”?加密货币的世界,每一次公开露面都可能被解读为某种信号。Vitalik选择在香港,选择与小薇一同出现,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DappLearning的Yan:一个社区发起者的野心

DappLearning社区发起人Yan,是这次采访的发起者。他以社区之名,对Vitalik进行了长篇对话。Yan自称17年就开始了解以太坊,对POW和POS的争论记忆犹新。但一个社区发起人,能够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与Vitalik进行对话,这本身就值得玩味。

Yan的提问,看似客观,实则充满了“预设立场”。例如,他直接将ETH/BTC汇率下跌归因于POS,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提问,很容易将对话引入预设的轨道。DappLearning社区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Yan又试图通过这次采访传达什么信息?

POS升级:一场“币价无关论”的自辩

Vitalik的底气:技术信仰还是公关辞令?

面对ETH/BTC汇率下跌的质疑,Vitalik抛出了“币价与POW/POS无关”的论调。这听起来像是一种辩解,更像是一种对技术信仰的坚持。然而,这种“无关论”真的站得住脚吗?

诚然,影响加密货币价格的因素错综复杂,但共识机制的改变作为以太坊历史上最重要的升级之一,不可能完全与市场表现脱钩。将币价下跌完全归咎于市场情绪,未免显得过于轻描淡写。

Vitalik的底气,究竟来源于对POS技术的坚定信心,还是仅仅为了维护以太坊形象而进行的公关说辞?

价值捕获的困境:以太坊应用繁荣背后的隐忧

Vitalik坦承,以太坊面临着“应用成功但ETH价值不够”的问题。这无疑是戳中了以太坊生态的痛点。各种DApp、DeFi协议层出不穷,gas费也水涨船高,但这些繁荣景象,并没有完全转化为ETH持有者的实际收益。

他将以太坊比作谷歌,认为即使有众多应用,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核心业务。这种类比看似合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区别:谷歌是一家中心化公司,可以自主决定利润分配;而以太坊是一个去中心化网络,价值捕获机制更加复杂,也更容易出现“为他人做嫁衣”的情况。

以太坊的价值究竟应该如何捕获?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社区的难题,也是Vitalik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长期价值:一句口号,还是一剂良药?

Vitalik强调要“多支持一些对以太坊Holder和对ETH有长期价值的应用”。这听起来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问题在于,如何定义“长期价值”?又该如何支持这些应用?

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长期”往往意味着遥遥无期。各种项目方都喜欢用“长期”来描绘美好的愿景,但真正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寥寥无几。Vitalik的“长期价值”论,究竟是为ETH持有者开出的一剂良药,还仅仅是为了稳定人心的口号?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PBS架构:去中心化的乌托邦,中心化的现实?

构建与验证的不对称:技术进步的代价

Vitalik对PBS(Proposer & Builder Separation)架构的辩护,核心在于构建区块和验证区块可以变得不对称。他认为,有了ZK、DAS等新技术,构建区块的难度可以大大提高,而验证难度则可以显著降低。这种“不对称”真的能解决中心化问题吗?

不可否认,技术进步确实为以太坊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将构建区块的权力集中在少数“超级节点”手中,真的符合去中心化的精神吗?即使验证成本降低,普通节点在面对超级节点时,仍然处于绝对劣势。这种架构,更像是对效率的一种妥协,而代价则是去中心化的原则。

超级节点:达摩克利斯之剑?

Vitalik设想,即使网络中存在一些拥有更高算力的“超级节点”,只要限制他们的作恶能力,就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威胁。他提出了51%攻击、审查攻击、抗MEV等风险,并认为可以通过Attester节点、Fossil机制等手段来降低这些风险。

然而,这些风险真的能够完全消除吗?“超级节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即使他们的权力受到限制,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影响网络的运行。例如,他们可以选择性地接受或拒绝某些交易,从而对特定用户或应用进行审查。这种审查,即使不是51%攻击,也会对以太坊的公平性造成损害。

“超级节点”就像悬在以太坊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Fossil: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Vitalik提到了Fossil的概念,认为它可以将“选择交易”和“执行交易”的角色分开,从而让小节点拥有独立选择交易的能力。这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可能远没有那么理想。

Fossil机制的实施,必然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小节点是否真的有能力独立选择交易?他们是否会被超级节点所操纵?这些都是未知数。更重要的是,Fossil机制是否会引入新的安全漏洞?

在去中心化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Fossil机制的提出,或许代表着以太坊的一种尝试,但其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Layer1与Layer2:一场永无止境的博弈

L2的狂飙突进:解决TPS难题后的新挑战

Vitalik承认Layer2在解决以太坊TPS(每秒交易数)问题上取得了成功。这无疑是对L2生态的肯定。但TPS的提升,仅仅是解决了以太坊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L2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流动性割裂、安全风险、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都限制了L2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L2的成功,是否会削弱L1的地位,最终导致以太坊生态的崩塌?这才是Vitalik真正担忧的问题。

安全、互操作性、用户体验:L2的三重困境

Vitalik将L2面临的挑战归结为安全、互操作性和用户体验三个方面。他希望L2尽快升级到Stage 1和Stage 2,并推动L2之间的互操作性。然而,这些目标真的能够实现吗?

L2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悬在开发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Optimistic Rollup的欺诈证明期长达一周,ZK Rollup的开发难度极高,这些都给L2的安全带来了隐患。L2之间的互操作性,则面临着技术、标准、治理等多重挑战。用户体验方面,L2的跨链操作繁琐,gas费高昂,这些都阻碍了用户的广泛采用。

L2的三重困境,远比Vitalik描述的更加复杂。

L1的角色:佛系还是有所作为?

Vitalik明确表示,L1不能完全“佛系”,需要承担更多的角色。他认为,如果L1完全没有担任任何角色,将会对ETH造成威胁。这种担忧,反映了以太坊社区对L1地位的焦虑。

L1究竟应该承担哪些角色?Vitalik提出了L2证明、跨链桥、Key Store Wallet、Oracle Data等方向。他还认为,高价值的DeFi应用更适合在L1上运行。这些建议,看似合理,但L1的性能瓶颈,仍然是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L2蓬勃发展的今天,L1的角色定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Delayed Execution:一剂饮鸩止渴的猛药?

为了提升L1的可扩展性,Vitalik提出了Delayed Execution(延迟执行)等方案。这种方案,通过将区块的验证和执行分离,来提高L1的处理能力。但这种做法,是否会牺牲以太坊的安全性?

延迟执行,意味着区块的最终确认时间会延长。这可能会给攻击者留下更多的时间窗口。更重要的是,延迟执行是否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引入新的安全漏洞?

在追求可扩展性的道路上,以太坊是否会饮鸩止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Pectra与Fusaka:升级背后的效率之痛

多客户端的困局:安全与效率的权衡

Vitalik透露,以太坊计划在短期内进行Pectra和Fusaka两次升级。然而,以太坊为了保证安全性,一直坚持多客户端并行开发。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安全性,但也导致开发周期漫长,效率低下。

维护多个客户端,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不同客户端的实现细节差异,也容易引入新的bug。与其他L1相比,以太坊的升级速度明显偏慢。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模式,是否适应快速变化的加密世界?

协调效率:说说容易做做难?

为了提高升级效率,Vitalik提出要加强团队之间的协调,并允许部分团队先行完成升级。这些措施,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面临诸多挑战。

不同团队之间的利益冲突、技术路线之争,都可能阻碍协调效率的提升。允许部分团队先行完成升级,可能会导致客户端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先行完成升级的客户端的安全性?

协调效率,说说容易做做难。在以太坊的复杂生态中,任何改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适度竞争:鲶鱼效应能否奏效?

Vitalik认为,适当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开发团队的积极性。这种观点,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但以太坊的多客户端模式,真的能够引入有效的竞争吗?

在以太坊的生态中,各个客户端团队的地位并不平等。一些客户端团队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声誉,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社区的支持。这种不平等的竞争,是否会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鲶鱼效应”能否在以太坊的多客户端模式中奏效,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密码学与AI:Vitalik的未来猜想

ZK的平民化:开发者,请解放你的双手

Vitalik设想,未来的ZK开发者可以专注于高级语言(HLL),而底层的Proof System则由专门的研究者来优化。这无疑是对ZK开发者的福音。但这种分层模式真的能够实现ZK的“平民化”吗?

即使开发者可以使用HLL,仍然需要对ZK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否则,他们很难编写出高效、安全的ZK应用。更重要的是,HLL的开发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专业知识。谁来提供这些资源?又如何保证HLL的质量?

ZK的“平民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解决诸多技术和生态问题。

应用密码学:乌托邦还是空中楼阁?

Vitalik对应用密码学,特别是ZKP、MPC和FHE的结合,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他同时也坦承,MPC和FHE存在安全风险,需要依赖一个Committee。

这种Committee的存在,实际上是将信任中心化。如果Committee成员被攻击或串通,整个系统都会崩溃。更重要的是,Committee的运行需要持续在线,这增加了被攻击的风险。与L2的Security Council相比,MPC和FHE的Committee更加脆弱。

应用密码学的前景虽然美好,但其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在将其应用于实际场景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测试。

AI的二元性:精英的工具,还是平民的福音?

Vitalik认为,AI既可以提高集权国家的权力,也可以促进民主化。他分享了自己使用AI的经验,认为AI可以缩小专家和菜鸟之间的差距。

然而,AI的二元性,远比Vitalik描述的更加复杂。AI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加剧不平等。拥有更多数据和算力的人,可以利用AI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AI的算法可能存在偏见,这会导致歧视和不公正。

AI是潘多拉的魔盒,释放了无限可能,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超级个人、超级社区、超级人类:Vitalik的终极幻想?

Vitalik提出了“超级个人、超级社区、超级人类”的愿景,希望通过AI和区块链的赋能,让普通人成为“超级个体”。这听起来像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

然而,这种乌托邦真的能够实现吗?“超级个人”是否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对立?“超级社区”是否会演变成封闭的部落?“超级人类”是否会失去人性?

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思考技术的伦理边界。否则,“超级个人、超级社区、超级人类”的愿景,可能会变成一场噩梦。

以太坊生态:期待与寄语背后的焦虑

创新:机会与挑战并存

Vitalik鼓励开发者在以太坊生态中进行创新,认为现在有很多以前无法做的事情可以做了。他列举了TPS提升、隐私保护、AI赋能等有利条件。然而,创新之路并非坦途,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以太坊生态中进行创新,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快速变化的技术、以及不确定的监管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些都是开发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价值与商业模式:理想主义者的现实拷问

Vitalik坦言,以太坊生态存在“极端应用”的问题,即要么是非常开放、去中心化的理想主义应用,但用户寥寥无几;要么是赌场类的应用。他希望开发者能够构建用户喜爱、对世界更好的、且具有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应用。

这无疑是对理想主义者的现实拷问。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赚钱似乎比改变世界更容易。如何平衡价值创造和商业利益?如何避免被短期利益所诱惑?这是每个开发者都需要面对的道德困境。

持续运营:非盈利社区的生存之道

Yan提到DappLearning社区的运营模式,即通过Gitcoin Grants、OP回溯性奖励、以及项目方空投等方式来维持运营。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盈利社区的资金问题。但它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依赖外部资助,意味着社区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如何构建内生的价值创造机制?如何让社区成员参与到价值分配中?这些都是非盈利社区需要探索的生存之道。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精神,能否真正渗透到社区的运营中?这是一个值得期待,但充满挑战的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