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收益:一场高风险的财富游戏

稳定币收益:一场“稳健”的庞氏游戏?

引言:加密寒冬下的避风港,还是温水煮青蛙?

加密货币市场最近死气沉沉,与其说是蓄势待发,不如说是苟延残喘。曾经的“信仰”早已被无情的波动性碾得粉碎,人们又开始怀念起那点蝇头小利,渴望在动荡中寻得一丝“稳健”的慰藉。于是,稳定币收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被推上了前台。但我总觉得,这“稳健”二字,带着点欲盖弥彰的味道。与其说是避风港,我更愿意将其比作温水煮青蛙的慢性死亡。

的确,谁不想在加密世界里找到一片旱涝保收的田地呢?但我们真的应该如此轻易地相信那些“年化收益率”的鬼话吗?在这片充斥着欺诈、炒作和泡沫的土地上,所谓的“稳定”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谎言。稳定币收益,很有可能只是披着“稳健”外衣的庞氏骗局,用后来者的资金供养着先行者,最终难逃崩盘的命运。我不是在危言耸听,只是想提醒各位,在盲目追求收益之前,先擦亮眼睛,看清这背后的风险。稳定币的“稳”,或许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

稳定币的“七宗罪”:类型剖析与风险预警

USDT:谎言与信仰,大而不倒的赌注?

先说说USDT,这个“有条件合规但市占率最高的”奇葩。说它奇葩,是因为它几乎就是加密世界里的一个公开的秘密——储备金不足。Tether公司那遮遮掩掩的审计报告,早已让业内人士对其偿付能力心知肚明。但即便如此,USDT依然占据着稳定币市场的半壁江山,应用场景广泛到令人发指:交易所的交易对、加密公司的工资、甚至还有见不得光的国际贸易和线下支付。

为什么?因为人们赌它“大而不倒”。赌Tether有能力兜底,赌它不会成为下一个Terra。但这终究是一场豪赌。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一个信誉有污点的机构,指望它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难道不是一种病态的信仰吗?更何况,就算Tether真的有能力兜底,谁又能保证它不会监守自盗,把用户的资金挪作他用? USDT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而我们却都心甘情愿地坐在上面,祈祷它永远不会爆炸。

合规稳定币:监管的镣铐,还是安全的保障?

再来看看那些“与法币1:1锚定的合规稳定币”,比如USDC、PayPal USD、BlackRock USD等等。它们的确更安全,更透明,也更受监管机构的青睐。但问题在于,监管本身就是一种限制。为了合规,它们不得不放弃一些自由,比如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更高的收益率,以及更强的抗审查性。

USDC或许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它拥有最多的链和应用场景支持,堪称“链上美元”。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无法摆脱监管的阴影。每一次监管政策的变动,都可能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而PayPal USD和BlackRock USD等其他合规稳定币,则更是局限于特定的应用场景,难以真正融入加密生态。

合规稳定币就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虽然安全,但却失去了飞翔的自由。它们或许适合那些追求绝对安全,对收益率和应用场景不敏感的投资者。但对于那些渴望在加密世界里自由驰骋的人来说,它们无疑是一种束缚。

超额抵押稳定币:看似安全,实则脆弱?

超额抵押稳定币,比如MakerDAO的DAI和Liquity的LUSD,一直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稳定币。它们通过超额抵押加密资产来维持与美元的锚定,理论上可以避免USDT那种“储备金不足”的风险。

但问题在于,超额抵押本身就是一种效率低下的模式。为了发行1美元的稳定币,需要抵押价值1.5美元甚至更多的加密资产。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被锁定,无法用于其他用途。更何况,如果抵押资产的价格暴跌,超额抵押的优势也会荡然无存,甚至可能引发清算危机。

LUSD的“0抵押借贷利率和110%的低质押率”看似创新,实则更加危险。它把风险放到了杠杆上,一旦市场出现剧烈波动,LUSD的清算机制很可能无法承受压力,最终导致脱锚。超额抵押稳定币就像是穿着厚重盔甲的士兵,虽然防御力很强,但行动迟缓,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

合成资产稳定币:Ethena的狂舞,是创新还是冒险?

Ethena的USDe是本轮周期最引人注目的稳定币之一,它采用“资金费率套利”的模式来获取收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中心化交易所做空永续合约,同时在现货市场买入等值的加密资产,来赚取资金费率。

这种模式听起来很美妙,但实际上却充满了风险。首先,资金费率并非总是为正,一旦出现负资金费率,Ethena就会面临亏损。其次,Ethena的收益高度依赖于中心化交易所,一旦交易所出现问题(比如倒闭、跑路或者被监管),Ethena就会遭受重创。

更重要的是,Ethena的模式存在着潜在的“死亡螺旋”风险。如果USDe的规模过大,可能会导致资金费率持续为负,从而引发用户恐慌,最终导致USDe的挤兑和崩盘。Ethena的USDe就像是一个在高空走钢丝的舞者,虽然优美,但却随时可能坠落。

RWA稳定币:传统金融的救命稻草,还是加密世界的鸡肋?

RWA(Real World Assets)稳定币,比如Usual的USD0和Ondo的USDY,是本轮周期的新兴势力。它们将现实世界的资产(比如美国国债)作为底层抵押品,发行稳定币。这种模式被认为是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的桥梁,可以为加密资产带来更多的稳定性和合规性。

但问题在于,RWA稳定币的收益率通常不高,只有4%左右,对于习惯了高收益的加密用户来说,缺乏吸引力。更重要的是,RWA稳定币的合规成本很高,需要遵守各种复杂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它们的创新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Usual的USD0++的流动性设计看似创新,实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它通过发行额外的代币来为锁定的美债提供流动性,但这同时也增加了USD0的风险,一旦市场出现恐慌,USD0++的价格很容易脱钩。 RWA稳定币就像是一杯温开水,虽然安全,但却缺乏刺激。

算法稳定币:Terra的坟墓,警示录永不过时?

算法稳定币,Terra的UST,已经成为了加密世界里一个永恒的警示。它通过算法来调节稳定币的供应量,以维持与美元的锚定。这种模式看似巧妙,但实际上却非常脆弱。

一旦市场出现恐慌,UST的价格下跌,算法就会试图减少供应量,但这反而会加剧下跌,最终导致死亡螺旋。Terra的崩盘,不仅让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也让整个加密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人试图复活算法稳定币,比如FRAX。FRAX试图将算法稳定币和超额抵押模式结合起来,但这种混合模式并没有解决算法稳定币的根本问题,依然存在着死亡螺旋的风险。 算法稳定币就像是一座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随时可能崩塌。

非美元稳定币:边缘化的挣扎,突围之路在何方?

非美元稳定币,比如欧元稳定币(EURC、EURT)和其他法币稳定币(BRZ, ZCHF,HKDR),在稳定币市场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它们难以与美元稳定币竞争,也难以获得广泛的应用。

非美元稳定币唯一的出路,或许在于合规监管框架下的支付业务。如果它们能够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成为法币的数字化替代品,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即便如此,它们也很难撼动美元在稳定币市场的主导地位。

非美元稳定币就像是一群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孤儿,难以获得关注和资源。

稳定币收益模式:拆解“稳赚不赔”的迷局

借贷:古老而庸俗,高收益背后的风险黑洞

借贷是金融世界里最古老的生意,稳定币借贷也不例外。本质上,就是把你的稳定币借给别人,然后收取利息。听起来很安全?别天真了。借贷平台的安全性、借款人的违约风险,都是悬在你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交易所的活期理财产品,比如Binance、Coinbase、OKX、Bybit上的那些,看似安全,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交易所挪用用户资金、被黑客攻击、甚至跑路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DeFi协议,像Aave、Sky Protocol(MakerDAO升级后的品牌)、Morpho Blue,虽然更加透明,但智能合约漏洞、治理风险、以及预言机攻击,同样防不胜防。

行情好的时候,借贷需求旺盛,U本位活期收益可能飙升到20%以上,但那都是昙花一现。行情一旦转淡,收益率就会迅速跌回2%-4%,甚至更低。固定利率借贷看似稳健,但流动性差,错失市场机会的可能性很高。

那些所谓的“微创新”,比如Pendle协议的固定利率借贷、利率分层机制、杠杆借贷、以及面向机构客户的DeFi借贷协议,无非是把风险包装得更加精美而已。RWA将真实世界借贷业务上链,看似靠谱,但链上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仍然有待提高。借贷业务,说白了就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流动性挖矿:Curve的幻觉,高Gas费的陷阱

流动性挖矿,以Curve为代表,本质上就是把你的稳定币放到DEX的资金池里,为交易提供流动性,然后赚取手续费和代币奖励。听起来很诱人?别做梦了。Curve的安全性确实很高,但收益率低得可怜,0-2%的年化收益率,甚至可能无法覆盖交易Gas费。

Uniswap的稳定币池交易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非稳定币交易对更是风险重重,流动性挖矿亏损的可能性很高。其他规模较小的DEX,即便收益率较高,也存在着Rug Pull的风险。把稳定币放到这些平台上,无异于把自己的钱扔进垃圾堆。

Curve的3Pool(DAI USDT USDC)是稳定币池的经典之作,但也仅仅是TVL排名前二十而已。这说明,DeFi稳定币池的主流依然是借贷模式,流动性挖矿只是一个美好的幻觉。稳定币理财,最重要的还是谨慎和稳健,而流动性挖矿,显然与这两个原则背道而驰。

市场中性套利:Ethena的伪装,资金费率的镰刀

市场中性套利,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就是通过同时持有多个头寸,来对冲市场风险,从而赚取稳定的收益。资金费率套利、现货与期货套利、跨交易所搬砖套利,都是常见的市场中性套利策略。

这些策略,专业性极高,大部分受众限于专业投资者。Ethena的出现,让普通零售用户也能参与到资金费率套利中来。用户在Ethena协议存入stETH,会Mint收到等值的USDe代币,与此同时在中心化交易所开等值的空单对冲赚取正向资金费率。

但Ethena的模式,真的那么完美吗?交易所平台风险、托管机构事故、智能合约安全问题、以及锚定资产脱钩,都是Ethena面临的潜在风险。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长期负资金费率,Ethena的储备金可能无法覆盖亏损。

Ethena的透明度确实比其他资金费率套利产品要高,但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人们往往会忽略潜在的风险。Ethena就像一个穿着华丽礼服的骗子,用高收益的幌子来掩盖背后的风险。

美债RWA:Ondo的诱惑,监管套利的狂欢

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将美元利率推至5%以上,这使得以美债为底层资产的RWA项目成为了香饽饽。Ondo的USDY面向非美国通用零售客户,OUSG面向美国机构合资格客户,收益均为4.25%。

但RWA业务,合规要求高,运营模式重。美债作为高成交量的标准化标的,是为数不多业务逻辑成立的RWA产品。Ondo在多链支持和生态应用上属于RWA赛道一哥,但在监管合规层面相比Franklin Templeton推出的FOBXX和BlackRock的BUIDL略有不足。

Usual协议在一篮子美债作为底层资产的 USD0之上,增加了流动性代币USD0++,类似于Lido之于以太坊质押,为4年期锁定的美债提供了流动性。但Usual稳定币池的较高收益,主要源于Usual代币补贴、Pills (Point)激励、流动性挖矿等偏投机性的额外收益,不具有可持续性。

USD0++的赎回机制调整导致的价格脱钩和抛售事件,根源在于其债券属性与市场预期的错位叠加治理失误。美债RWA项目,看似安全,但依然存在着监管风险、运营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它们就像是一块美味的蛋糕,但上面涂满了监管的糖霜。

期权结构化产品:交易所的阴谋,散户的韭菜田

中心化交易所流行的结构化产品及双币策略,源于期权交易里“卖期权赚保费”的Sell Put或Sell Call策略。U本位的稳定币主要为Sell Put策略,收益源于期权买方支付的期权金,即赚取稳定USDT期权金或以更低的目标价格购买到BTC或ETH。

但卖期权策略,更加适合于区间震荡行情。对于单边上涨行情,期权金收益有限容易踏空。对于单边下跌行情,Sell Put容易成为买在半山腰后持续亏损的状态。对于卖期权交易的新手,容易陷入追求短期“高期权金收益”陷阱而忽视币价大幅下跌带来的风险敞口。

OKX等交易所流行的Shark Fin本金保护策略,采用Bear Call Spread策略(Sell Call 收取期权金 + 更高行权价 Buy Call 限制上涨幅度)+ Bull Put Spread(Sell Put 收取期权金 + 更低行权价Buy Put限制下跌幅度),令到整个期权组合在区间内赚取期权金收益,在区间外买入与卖出期权互相对冲无额外收益。

链上期权的成熟度有待开发,Ribbon Finance曾经上一轮周期成为最头部期权金库协议,Opyn和Lyra Finance等头部链上期权交易平台亦可手动交易期权金策略,奈何当下已经风光不再。期权结构化产品,看似复杂,但本质上就是交易所割韭菜的工具。

收益代币化:Pendle的魔术,庞氏结构的变种?

Pendle协议,通过将收益资产拆分为主体代币PT和收益代币YT,让用户能够锁定固定收益、投机未来收益或对冲收益风险。Pendle的交易策略主要为固定收益、收益投机、对冲风险、以及流动性提供。

Pendle的高收益池,普遍期限较中短期,无法像Staking或流动性挖矿或借贷池一样一次操作一劳永逸,需要经常性的链上操作更换收益池。更重要的是,Pendle的模式存在着潜在的庞氏结构风险。

Pendle通过不断发行新的代币来激励用户参与,但这同时也增加了Pendle的风险。一旦Pendle无法持续吸引新的用户,其代币的价格就会下跌,从而引发用户恐慌,最终导致Pendle的崩盘。 Pendle的收益代币化,就像一个魔术,看似神奇,但背后隐藏着风险。

一篮子稳定币收益产品:Ether.Fi的杂烩,风险分散的乌托邦?

Ether.Fi作为Liquid Restaking的头部协议,在Restaking赛道进入饱和下行趋势后,积极拥抱变化产品转型推出了在BTC、ETH和稳定币的诸多收益产品。在其稳定币Market-Neutral USD池中,其以主动管理基金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借贷生息(Syrup, Morpho, Aave)、流动性挖矿(Curve)、资金费率套利(Ethena)、收益代币化(Pendle)等一篮子稳定币收益产品。

对于追求稳定链上收益、资金体量不足且不愿频繁操作的用户来说,不失为一种兼顾高收益与分散风险的方法。但Ether.Fi的模式,真的那么完美吗?将多种高风险策略组合在一起,真的能够分散风险吗?还是只是把风险隐藏得更深?

Ether.Fi的一篮子稳定币收益产品,就像一锅大杂烩,看似美味,但却难以分辨其中的成分。

稳定币Staking:AO的噱头,空气币的诱饵?

稳定币资产并非ETH等POS公链具有Staking属性,然而Arweave团队推出的AO网络在代币Fair Launch发行模式上接受了stETH和DAI的链上质押,且DAI的质押具有最高的AO收益资金效率。

我们可以将此类稳定币质押模式归为另类稳定币收益模式,即确保DAI资产安全的前提下赚取额外的AO代币奖励以小博大,而其核心风险在AO网络发展及代币价格的不确定性。AO网络的代币奖励,就像是一个诱饵,吸引着投资者参与。但AO网络本身,很可能只是一个空气币项目。稳定币Staking,就像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引诱着投资者走向深渊。

结论:稳定币,一场关于信任的豪赌

稳定币,这个看似稳健的加密资产,实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从USDT的储备金不足,到算法稳定币的死亡螺旋,再到RWA稳定币的监管风险,稳定币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

稳定币收益模式,也并非稳赚不赔。借贷的高风险、流动性挖矿的低收益、市场中性套利的复杂性、以及期权结构化产品的陷阱,都让稳定币收益之路充满了挑战。

稳定币的本质,是一场关于信任的豪赌。我们把自己的钱交给那些中心化的机构、DeFi协议、甚至是一些不知名的项目方,指望他们能够信守承诺,维护稳定币的价值。但在这个充斥着欺诈和炒作的加密世界里,信任是最稀缺的资源。

稳定币,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在盲目追求收益之前,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这背后的风险。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所谓的“稳赚不赔”,往往只是一个谎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