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血泪史:韭菜被割完,谁来当“替罪羊”?
加密货币市场的轮回:神话、模仿与牺牲
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解读加密牛市的密码
别跟我提什么理性的市场分析,什么技术突破,什么宏观经济叙事。在加密货币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真正驱动一切的,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欲望、恐惧和模仿。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场大型的集体心理实验,只不过筹码是真金白银。而要理解这场实验的底层逻辑,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绝对是把金钥匙。
我知道,很多人一听到“理论”俩字就头大,觉得这玩意儿跟实际操作没半毛钱关系。但吉拉尔这套东西,不是那种象牙塔里的空想,而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简单来说,他认为人的欲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模仿他人获得的。我们渴望的东西,往往是因为别人也在渴望。这种模仿性的欲望,一旦泛滥,就会导致冲突和混乱,最终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承担责任,平息众怒。
现在,把这个理论套到加密货币市场里,是不是瞬间觉得一切都合理了?想想那些动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暴涨,哪个不是因为看到了别人赚钱而眼红,然后一股脑冲进去的?又想想那些血本无归、哀鸿遍野的崩盘,哪个不是因为内讧、指责和对“罪魁祸首”的疯狂追杀?
是的,加密货币市场就是一个巨大的模仿游戏,每个人都在模仿别人,每个人都在寻找下一个暴富的机会。而当游戏走向失控,当欲望战胜理性,当整个社区都陷入混乱和冲突时,替罪羊就会出现。它可能是某个项目方,可能是某个交易所,甚至可能是一个人。总之,它会承担所有的罪责,让其他人得以解脱,然后,新一轮的周期又会开始。
理性分析当然重要,但别忘了,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非理性才是常态。与其试图预测市场,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吉拉尔,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弱点,从而在这个残酷的游戏中生存下去。
第一幕:模仿性欲望的危机与崩盘
价格狂热背后的群体性冲动:从ICO到DeFi的陷阱
币圈牛市的第一幕,总是被一种原始的、难以遏制的欲望所驱动。这种欲望不是来自于对技术的信仰,也不是来自于对价值的判断,而是来自于对他人财富的嫉妒和对自身错失机会的恐惧——也就是所谓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而这种FOMO情绪,就像病毒一样,在社区里迅速蔓延,最终将所有人裹挟进一场集体狂欢。
2017年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热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时候,只要随便发个白皮书,就能圈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美元。无数项目方,打着颠覆世界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空手套白狼的勾当。但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人趋之若鹜,因为他们看到了别人一夜暴富的故事,他们害怕自己错过了下一个百倍币。
结果呢?ICO泡沫破裂,99%的项目都成了空气币,投资者血本无归。但即便如此,人们并没有吸取教训,几年后,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又卷土重来。DeFi,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把各种金融工具搬到链上,然后用各种复杂的代币模型进行包装。但它的本质,仍然是投机,仍然是击鼓传花。
DeFi Summer,流动性挖矿,年化收益率高达几百甚至几千个百分点!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于是,无数人涌入DeFi的世界,抵押自己的加密资产,参与各种挖矿项目。然而,当潮水退去,人们才发现,自己挖的不是金子,而是空气。DeFi的各种漏洞、黑客攻击、以及项目方的跑路,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ICO和DeFi,只是牛市第一幕的两个缩影。它们都代表着一种对快速致富的渴望,一种对技术概念的盲目崇拜,以及一种对风险的极度无视。而当这种欲望达到顶峰,市场就会迎来崩盘,第一幕也随之结束。
泡沫的本质:模仿行为的必然产物
泡沫,说白了,就是一种集体性的认知偏差。当人们不再关注资产的实际价值,而是只关注其价格上涨的潜力时,泡沫就产生了。而这种认知偏差,往往是由模仿行为所驱动的。
当一个人看到某个资产价格上涨时,他会认为这个资产很有价值,于是也跟着买入。当越来越多的人都这样做时,资产价格就会进一步上涨,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种正反馈循环,会导致资产价格脱离其基本面,形成泡沫。
在加密货币市场,这种模仿行为尤其明显。因为加密货币的估值本来就非常困难,很多人根本无法判断某个项目的实际价值,他们只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做出决策。如果某个KOL(Key Opinion Leader)推荐某个币,或者某个机构投资者买入某个币,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跟进。
更可怕的是,在牛市中,人们往往会忽略风险,甚至会主动寻找高风险的投资标的。因为他们害怕错过赚钱的机会,他们相信自己是那个能够全身而退的幸运儿。这种侥幸心理,进一步加剧了泡沫的膨胀。
所以,泡沫的本质,就是一种集体性的模仿和投机。当所有人都只想着赚钱,而忽略了风险时,泡沫就会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它再也无法支撑,然后轰然倒塌。
模仿性冲突的升级:内斗与混乱
在加密货币牛市的第一幕崩盘之后,往往会进入一个混乱和内斗的阶段。之前的狂热和乐观情绪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恐慌、焦虑和相互指责。这种模仿性冲突的升级,是吉拉尔替罪羊理论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2017:ICO泡沫破裂与社区分裂
2017年ICO泡沫破裂后,整个以太坊社区都陷入了混乱。投资者指责项目方跑路,项目方指责以太坊网络拥堵,以太坊基金会被指责监管不力。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社区成员之间相互攻击,互泼脏水。
更糟糕的是,比特币社区也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扩容之争。一方坚持小区块,认为这样才能保证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另一方则支持大区块,认为这样才能提高比特币的交易速度和容量。双方争论不休,最终导致比特币现金(BCH)的分叉。这次分叉,不仅对比特币社区造成了巨大的分裂,也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以太坊也未能幸免,以太坊经典(ETC)趁势崛起,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以太坊,吸引了一批追求“纯粹”的信徒。ETC的价格一度暴涨十倍,但最终还是未能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
总而言之,2017年ICO泡沫破裂后,整个加密货币社区都陷入了混乱和内斗。各种利益集团相互攻击,各种技术路线相互竞争,投资者损失惨重,信心跌入谷底。
2021:DeFi退潮与多方混战
2021年5月,加密货币市场再次迎来大崩盘。比特币从64000美元跌至30000美元,以太坊从4000多美元跌至1700美元。这次崩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马斯克对加密货币的批评、中国政府的监管打压,以及DeFi项目的过度杠杆。
与2017年不同的是,2021年的冲突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以太坊Gas费过高的问题,引发了Layer1和Layer2阵营之间的争论;比特币矿业委员会的成立,让纯粹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之间产生了分歧;DeFi项目的崩盘,让投机者们相互对立;Tether的负面传闻,加剧了稳定币之间的竞争。
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各种利益相互冲突,整个加密货币市场一片混乱。人们不再相信技术,不再相信社区,他们只相信自己的钱包。而当钱包缩水的时候,愤怒和指责就会爆发。
总之,2021年DeFi退潮后,加密货币市场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内斗。这次的冲突更加复杂,更加激烈,也更加具有破坏性。而这种模仿性冲突的升级,最终将导致替罪羊的出现。
第二幕:欲望转移与新的叙事
当加密货币市场经历过第一幕的崩盘和混乱之后,往往会迎来第二幕的反弹。但这个反弹,并不是对过去错误的纠正,而是对新机会的追逐,是对新叙事的构建,以及对欲望的重新定向。
2017:比特币的逆袭与“以太坊杀手”的崛起
2017年,ICO泡沫破裂后,以太坊一度陷入困境。但比特币却趁势崛起,重新夺回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散户投资者疯狂涌入,将比特币的价格推至20000美元的历史高点。
与此同时,各种“以太坊杀手”也纷纷涌现,试图挑战以太坊的霸主地位。EOS,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凭借其创新的DPOS共识机制和强大的融资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关注。EOS的价格也一度暴涨,成为市场上的明星项目。
但事实上,比特币的崛起和“以太坊杀手”的涌现,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比特币的交易速度仍然很慢,手续费仍然很高;“以太坊杀手”的技术也并不成熟,生态系统也并不完善。它们只是满足了投资者对新机会的渴望,转移了人们对过去错误的注意力。
2021:山寨币的狂欢与叙事转移
2021年,DeFi退潮后,比特币和以太坊等蓝筹项目,逐渐成为了“机构级”的资产。但与此同时,各种山寨币也开始疯狂上涨,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
LUNA,作为其中的代表,凭借其独特的算法稳定币机制和庞大的生态系统,迅速崛起,成为市场上最热门的项目之一。OlympusDAO,则凭借其创新的(3,3)质押模式,引发了一股质押狂潮。Solana,则凭借其高性能的区块链技术,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和用户。
除了这些明星项目之外,还有无数的Meme币,如DOGE和SHIB,也开始疯狂上涨,吸引了大量的散户投资者。这些Meme币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它们只是纯粹的投机工具。但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人涌入,因为他们看到了别人赚钱的故事,他们害怕自己错过了下一个暴富的机会。
2021年的山寨币狂欢,本质上是一场叙事转移。人们不再关注DeFi的风险,不再关注技术的缺陷,他们只关注价格的上涨,只关注赚钱的机会。而这种叙事转移,最终将导致新的泡沫产生。
本轮周期的“原罪”:机构入场与金融工程
与以往周期不同,本轮牛市的根本驱动力不再是技术创新,而是机构入场。比特币现货ETF的批准,MicroStrategy的持续增持,都标志着加密货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别忘了,每一个周期都有其内在的金融工程逻辑:2017年的全球资本协作,2020年的链上收益,以及2024年的机构准入。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口号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Meme币的幻象:韭菜最后的狂欢?
诚然,Meme币的疯狂上涨吸引了无数眼球,但它只是牛市中的一个小插曲,就像上个周期的NFT一样。它们是大周期中的小周期,是噪音,是诱饵。但它们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人们对宏大叙事的拒绝。
在机构完全掌控局面之前,在欺诈成为白领们的专属领域之前,Meme币是普通人试图摆脱困境的最后一次尝试。价格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他们不再相信技术,不再相信价值,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的运气。这是一种绝望的呐喊,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机构的承诺与焦虑:特朗普的幽灵
机构已经入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再是2017年企业以太坊联盟的空谈,而是2024年的现实。比特币现货ETF的推出,为机构投资者打开了进入加密货币市场的大门。
更令人震惊的是,特朗普竟然也开始拥抱加密货币,承诺让美国成为加密超级大国。这标志着加密货币在政治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但这种种利好消息,并没有消除人们心中的焦虑。特朗普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机构入场是否会扼杀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精神?稳定币法案是否会演变成一种新的美元霸权?这些问题,像幽灵一样,萦绕在加密货币社区的脑海中。
想象一下,2025年1月,特朗普正式就职。然而,贸易战的阴影挥之不去,宏观经济动荡不安。人们对政府干预市场的期望落空,加密货币社区意识到,自己被特朗普耍了。他利用自己的Meme币,摧毁了市场,终结了Meme币的超级周期。
第一幕就此结束。人们原本指望着机构来拯救他们,但此时此刻,替罪羊在哪里?
底部未到:等待替罪羊的出现
现在是2025年3月,我们正处于第一幕插曲阶段。比特币价格从高点大幅下跌,整个山寨币市场也一片哀嚎。这种下跌之所以如此惨烈,是因为人们真的相信一切都结束了。模仿性冲突愈演愈烈,社区陷入混乱,但替罪羊仍然没有出现。
谁将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历史告诉我们,第二幕往往会引发价格的疯狂上涨,重新引导人们的欲望,并推迟牺牲危机的到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一定会重演。问题在于,当机构采用的过度发展最终难以为继时,我们会指责谁?
替罪羊必然会来自那些带来本轮周期希望的机构。但会是谁呢?会是一种模糊的、集体的呼声——“机构扼杀了加密市场”——把矛头指向贝莱德的ETF帝国,或者那些将我们的反抗美元化的匿名西装革履之人?这种抽象的指责,缺乏明确的对象,很难真正平息众怒。
西装革履的阴谋?
或者,替罪羊会具体化为更明确、更个人化的对象?MicroStrategy会不会崩盘,它400亿美元的比特币押注在一场壮观的杠杆崩塌中化为乌有,让Michael Saylor成为最终的投机之王——曾经被誉为有远见卓识之人,如今却为我们的过错而成为牺牲品?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Saylor的激进策略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也许,用Meme币炒作抛弃我们的顶级KOL特朗普也会成为众矢之的。他利用加密货币为自己谋取利益,却最终背叛了社区的信任。这种背叛,足以让他成为替罪羊。
无论最终是谁,替罪羊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只有通过牺牲,才能平息众怒,才能为下一轮周期做好准备。
这还不是底部,至少现在还不是。模仿性的混乱仍在继续,第二幕即将到来。它是否会像过去那样先带来一场疯狂的上涨,然后才陷入更深的深渊,还有待观察。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替罪羊即将出现,而且它可能身着西装。如果它没有穿着西装,它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