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疯涨背后: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内容 隐藏

原油市场的“虚火”:地缘政治的炒作与现实的需求困境

伊朗的“威胁论”与特朗普的“轰炸论”: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国际油价最近的这波上涨,着实让人觉得蹊跷。你听听,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放话说,要是美国敢动伊朗一根毫毛,就要让美国吃不了兜着走。这口气,听着像是中东剧本里才会出现的台词。再看看,前总统特朗普也不甘示弱,隔空喊话要轰炸伊朗,恨不得世界大战明天就爆发。

但仔细想想,这真的不是一场双方心照不宣的“表演”吗?伊朗在中东的地位和影响力,美国心知肚明。而特朗普这种动不动就威胁轰炸的做派,更像是为了抬高油价,给自己的石油企业输血。战争的边缘试探,说白了,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真正的受害者,还是那些被油价上涨掏空钱包的普通百姓。

伊朗核协议

关税政策的“狼来了”:市场神经的过度敏感与实际影响的有限性

除了地缘政治的“老套路”,美国这边的关税政策也成了油价的“兴奋剂”。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市场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油价蹭蹭往上蹿。

可冷静下来想想,这种过度反应是不是有点可笑?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每次都嚷嚷着要“制裁”、“加税”,结果呢?真正落地的有多少?就算真落地了,对全球经济和原油供需的实际影响又有多少?

市场就像一个被“狼来了”故事吓坏的孩子,每次听到一点动静就惊恐万分。但事实是,这匹“狼”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只是一个纸老虎。

反弹的背后:是真需求还是“赌徒”心理?

所以,这波油价上涨,到底是因为基本面真的好转,还是纯粹的“炒作”?我觉得,后者的成分可能更大。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看看各国的PMI数据,再听听专家的分析,就知道现在的经济形势有多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原油的需求怎么可能大幅增长?

真正推动油价上涨的,恐怕是那些在市场上“豪赌”的投机者。他们利用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税政策的预期,人为地制造恐慌,哄抬油价。而一旦市场情绪逆转,这些“赌徒”就会迅速撤离,留下满地狼藉。

说到底,原油市场的“虚火”,终究会烧到那些盲目跟风的人。

燃料油市场的“冰与火之歌”:出口配额的激增与需求的疲软

出口配额的“大跃进”:是政策利好还是产能过剩的遮羞布?

2025年第二批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配额突然暴增,一下子比去年多了120万吨,增幅高达30%。这消息一出,表面上看是国家大力支持出口,提振经济的信号。但往深里想,这会不会是国内炼油产能严重过剩的另一种体现?

如果国内市场需求强劲,谁又愿意贱卖出口?出口配额的激增,与其说是政策的“及时雨”,不如说是对国内炼油行业产能过剩困境的一种“无奈之举”。这就像一个原本应该自给自足的家庭,突然开始大量变卖家产,难道不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吗?

燃油出口

炼化需求的“难以为继”与发电需求的“昙花一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炼化企业对燃料油的需求已经显露出疲态。这很好理解,经济下行,各行各业的日子都不好过,炼化企业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

虽然最近有些声音说,提前开启的发电需求可能会对燃料油市场形成一定的支撑。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发电需求的增长,往往是受到季节性因素或者突发事件的影响,很难长期维持。一旦这些因素消失,发电需求就会像昙花一现一样,迅速凋零。指望这种短暂的需求来拯救整个燃料油市场,无异于痴人说梦。

低硫船燃的“意外偏强”:是潜在供应扰动还是庄家控盘?

最近低硫船用燃料油(LU)的表现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明明市场需求疲软,但LU的价格却意外坚挺,甚至出现偏强的走势。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是潜在的供应扰动,比如某个炼厂突然停产检修,或者某个地区的港口因为天气原因无法正常装卸货物。但我觉得,这种解释有点牵强。

更合理的解释是,有“庄家”在背后操控市场。他们利用资金优势,人为地拉高LU的价格,吸引散户跟风。一旦达到目的,他们就会迅速抛售,从中渔利,留下散户在高位站岗。

所以,对于LU这种“意外偏强”的走势,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更不要盲目跟风,以免成为“庄家”的盘中餐。

沥青市场的“困兽之斗”:原料的制约与需求的疲软

委内瑞拉制裁的“纸老虎”:进口数据的下滑与实际扰动的有限性

美国政府时不时挥舞一下制裁委内瑞拉的大棒,搞得人心惶惶。今年前两个月稀释沥青的进口量同比下降超过20%,这数据一出,仿佛沥青市场马上就要崩盘似的。

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种制裁的效果其实很有限。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摆在那里,总有办法绕过制裁,把石油卖出去。更何况,中国与委内瑞拉的贸易关系一直很稳定,美国想完全切断两国的能源往来,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所谓的“进口数据下滑”,很可能只是贸易商为了规避风险,暂时减少了进口量。一旦风声过去,进口量自然会恢复。把这种短期波动当成长期趋势,纯粹是杞人忧天。

委内瑞拉石油

地炼排产的“小幅下滑”与终端开工的“一蹶不振”

再来看看国内市场,地炼企业的沥青排产量最近确实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沥青市场就要迎来春天。

地炼企业减少排产,一方面是因为原料供应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市场需求实在太差。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沥青的主要应用领域,现在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简直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楼盘烂尾、购房者信心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沥青的需求怎么可能好起来?指望地炼企业减少排产就能扭转乾坤,简直是缘木求鱼。

消费税抵扣的“釜底抽薪”:地炼成本的抬升与生存空间的挤压

更糟糕的是,国家最近调整了消费税抵扣政策,这对于地炼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沥青生产的成本本来就很高,现在又不能抵扣消费税,地炼企业的生产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这意味着,地炼企业要么提高沥青的售价,要么自己承担更高的成本。

但问题是,现在的沥青市场根本没有涨价的空间。下游需求疲软,贸易商和终端用户都不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如果地炼企业自己承担更高的成本,利润就会被进一步压缩,甚至面临亏损的风险。

这种政策调整,无疑是在加速地炼企业的淘汰。未来,沥青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只有那些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才能 survive。

基建投资的“难言之隐”:财政刺激的“空头支票”与实际改善的“遥遥无期”

政府一直强调要加大基建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但问题是,这些投资到底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真正带动沥青的需求?

我觉得,这很难说。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普遍比较紧张,很多基建项目都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基建项目,比如公路、桥梁等,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新的增长点很难找到。

更重要的是,基建投资的效率越来越低。以前投资1块钱,可能还能带动几块钱的GDP增长,现在投资1块钱,能保本就不错了。指望基建投资来拯救沥青市场,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橡胶市场的“多空拉锯”:产地的博弈与需求的挣扎

云南产区的“试割”:产量预期下的价格承压

眼下,云南橡胶产区开始零星试割了,这意味着新一轮橡胶供应高峰即将到来。按照业内的普遍预期,今年云南的橡胶产量应该能维持正常水平。

这对于本就疲软的橡胶市场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供应增加,需求却没有明显改善,价格自然要承压。那些指望橡胶价格上涨的投机者,恐怕要失望了。

不过,话说回来,橡胶的产量预测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天气、病虫害、割胶工人的积极性等等,都会对产量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迷信那些所谓的“产量预期”,还是要密切关注产地的实际情况。

割胶

轮胎需求的“刚需”:汽车产销的稳定增长与橡胶价格的“爱恨纠缠”

下游轮胎行业的需求,算是橡胶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尽管整体经济形势不好,但国内汽车的产销量还算稳定,甚至还有一定的增长。

这对于轮胎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汽车卖得好,轮胎的需求自然就增加。但问题是,轮胎企业真的愿意为橡胶支付更高的价格吗?

我看未必。一方面,轮胎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之间的利润空间很小。如果橡胶价格上涨,轮胎企业很难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轮胎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替代材料,降低对天然橡胶的依赖。

所以,汽车产销的稳定增长,虽然能给橡胶市场提供一定的支撑,但并不能完全扭转橡胶价格的颓势。

支撑位的“下探”:物候条件变化下的市场恐慌?

最近,橡胶价格不断下探,已经跌破了很多技术分析师预测的“支撑位”。这让很多投资者感到恐慌,开始担心橡胶价格会继续下跌。

但我觉得,现在就断言橡胶价格要“一泻千里”,还为时过早。橡胶是一种农产品,其价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气。

如果未来一段时间,主产区出现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橡胶的产量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到时候,橡胶价格很可能会出现大幅反弹。

所以,对于橡胶市场的投资者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不要被市场上的恐慌情绪所左右。

聚酯链的“凛冬将至”:减产潮下的崩盘

检修潮来袭:聚酯工厂的“自救”与需求寒冬的“前兆”

最近聚酯产业链上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减产、检修的消息接连不断。华南一家PX工厂计划停工50天,江浙、宁波的主流聚酯大厂也纷纷宣布减产,甚至连福建的聚酯工厂也准备加入检修的行列。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聚酯工厂大规模减产,说明整个行业都感受到了寒意。就像一群溺水的人,试图通过减少挣扎来保存体力,但这真的能让他们摆脱困境吗?

与其说是“自救”,不如说是对市场绝望的“信号”。聚酯工厂们已经意识到,靠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扭转乾坤,只能通过减少供应来缓解压力,苟延残喘。

聚酯生产

乙二醇库存的“高企”:港口堆积如山的困境

如果说聚酯工厂的减产是“慢性死亡”,那么乙二醇(MEG)港口库存的高企,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华东主港地区的MEG港口库存已经逼近80万吨,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需求严重不足,大量的乙二醇堆积在港口,无人问津。就像一座座小山,不仅占据了宝贵的港口资源,也给贸易商带来了巨大的仓储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企的库存还会反过来压制价格,形成恶性循环。贸易商为了尽快出手,只能降价销售,而降价又会进一步打击市场的信心,导致更多的人选择观望,库存继续增加。

涤丝产销的“分化”:是虚假繁荣还是最后的挣扎?

在这种大环境下,涤丝产销出现“分化”的现象,就显得格外刺眼。一方面,一些企业还在勉力维持生产,甚至还有一些“乐观派”认为市场即将回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减产、停产,甚至直接退出市场。

这种“分化”的背后,是企业之间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差异。那些还在坚持的企业,或许是出于对未来的希望,或许是出于对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的考虑。但不管怎样,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在整个产业链都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单个企业的努力很难改变大局。与其孤军奋战,不如认清现实,及时止损。毕竟,在“凛冬将至”的时刻,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甲醇市场的“盛世危言”:高利润下的隐忧

高利润的“糖衣炮弹”:国内装置的满负荷运转与海外供应的蠢蠢欲动

最近甲醇生产企业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利润好的简直不像话。这直接导致国内的甲醇生产装置几乎都是满负荷运转,恨不得一天24小时不停歇。

但这种“盛世”景象,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国内拼命生产的同时,海外的甲醇供应也在蠢蠢欲动,准备涌入中国市场。

要知道,中国的甲醇市场一直都是一个“堰塞湖”,国内产能过剩,但又受到进口的限制。一旦海外供应打开缺口,大量的廉价甲醇涌入,国内的甲醇生产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高利润就像一颗“糖衣炮弹”,让甲醇生产企业在享受甜蜜的同时,也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甲醇生产

MTO和传统下游的“高位震荡”:是繁荣的假象还是衰退的前兆?

甲醇下游的需求,主要来自MTO(甲醇制烯烃)和传统的甲醛、醋酸等行业。目前,这些行业的开工率都处于高位,对甲醇的需求也比较旺盛。

但这真的是市场繁荣的信号吗?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假象”。MTO行业的盈利能力并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一旦原油价格下跌,MTO的利润就会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

而传统的甲醛、醋酸等行业,本身就面临着环保压力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指望这些行业来支撑甲醇市场,无异于饮鸩止渴。

库存的“近强远弱”:是结构性矛盾还是趋势性反转?

目前,甲醇市场的库存呈现出“近强远弱”的格局。近期的库存比较低,但远期的库存预期却比较高。

这说明,市场对甲醇的短期需求比较乐观,但对长期前景却持谨慎态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因为短期内下游的需求还比较旺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市场预期未来海外供应会增加,从而导致库存上升。

但这种“近强远弱”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反转。一旦海外供应开始大量涌入,近期的库存也会迅速上升,从而引发甲醇价格的暴跌。

所以,甲醇市场的投资者,千万不要被眼前的“繁荣”所迷惑,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做好应对“趋势性反转”的准备。

聚烯烃的“囚徒困境”:成本与需求的博弈

炼厂检修的“无奈之举”:供应压力的缓解与需求的边际走弱

最近,不少聚烯烃炼厂都开始进入检修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给市场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下游的需求也开始显露出疲态,呈现出边际走弱的趋势。

这就像一个“囚徒困境”,炼厂们都知道减产对整个行业有利,但谁也不敢率先行动,生怕丢掉市场份额。最终,大家只能同时选择减产,但减产带来的好处,又被需求的萎缩所抵消。

这种“囚徒困境”的根源在于,聚烯烃市场的同质化程度太高,企业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在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价格成了唯一的竞争手段。

聚烯烃生产

利润的“冰火两重天”:油制PP的亏损与煤制PP的盈利

聚烯烃市场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分化。油制PP(聚丙烯)的生产企业几乎都在亏损,而煤制PP的生产企业却能保持盈利。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主要源于原料成本的差异。油价高企,导致油制PP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煤炭价格相对稳定,使得煤制PP的生产成本更具优势。

这种成本优势,使得煤制PP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挤压油制PP企业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油制PP企业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库存的“下降乏力”:是市场的麻木还是需求的疲软?

尽管炼厂都在努力减产,但聚烯烃市场的库存下降速度却非常缓慢。这说明,市场对于减产的反应并不敏感,或者说,需求的疲软已经抵消了减产带来的效果。

库存下降乏力,反映出市场信心不足。贸易商和终端用户都不愿意囤货,而是选择按需采购,甚至空仓观望。

这种谨慎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大家都在等待更低的价格,导致需求更加萎靡,库存更加难以消化。

聚氯乙烯的“步履蹒跚”:地产复苏的缓慢与出口退潮的隐忧

炼厂开工的“高位”:检修季的到来与供应的潜在下降

尽管已经进入传统的检修季,但国内PVC(聚氯乙烯)炼厂的开工率依然维持在高位。这说明,炼厂们对市场前景仍然抱有一定的希望,不愿轻易放弃生产。

但这种高开工率,很可能只是“最后的疯狂”。随着检修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炼厂将会加入停产检修的行列,PVC的供应将会逐渐下降。

不过,即便供应下降,也未必能给PVC市场带来转机。毕竟,决定PVC价格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需求。

PVC生产

地产复苏的“缓慢”:管材型材开工的“昙花一现”与需求增长的“后继乏力”

PVC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是房地产,特别是建筑用的管材和型材。年初,随着房地产市场出现一丝回暖的迹象,管材型材企业的开工率也曾出现短暂的上升。

但这种回暖只是“昙花一现”。房地产市场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开发商的资金链依然紧张,购房者的信心依然不足。

这意味着,管材型材的需求增长缺乏持续性,PVC市场很难从中受益。那些指望房地产复苏来拯救PVC市场的人,恐怕要失望了。

出口的“政策依赖”:刺激过后的一地鸡毛?

近年来,PVC的出口一直是中国市场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去年,由于海外需求旺盛,中国的PVC出口量创下历史新高。

但这种出口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政策刺激的基础之上的。一些国家为了刺激经济,推出了大规模的基建计划,从而带动了对PVC的需求。

然而,这种政策刺激并不能长期维持。一旦刺激政策结束,海外需求就会迅速萎缩,中国的PVC出口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一些国家正在加强对中国PVC的反倾销调查,这无疑会进一步限制中国的出口。

尿素市场的“高处不胜寒”:高产量下的谨慎

高产量的“双刃剑”:供应端的压力与需求端的抵触

国内尿素日产量持续在高位徘徊,这意味着市场供应充足,甚至有些过剩。一方面,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需求,稳定了尿素价格。但另一方面,高产量也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得价格上涨乏力。

高产量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它考验着市场的消化能力,也考验着企业的经营智慧。如果需求跟不上,高产量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压垮整个市场。

更令人担忧的是,下游对高价尿素的抵触情绪正在蔓延。贸易商和终端用户都不愿意囤货,而是选择随用随买,这使得尿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

尿素颗粒

成交的“放缓”:下游的观望与价格的僵持

最近,尿素市场的新单成交明显放缓,除了华东地区产销尚可之外,其他主流地区的产销率都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这说明,下游正在观望,等待更低的价格。贸易商和终端用户都认为,目前的尿素价格已经偏高,未来有下跌的空间。

这种观望情绪,导致尿素市场陷入了僵持状态。尿素企业不愿降价,因为担心引发价格战。而下游则不愿接货,因为预期价格会下跌。

农业需求的“预期”:是最后的希望还是虚幻的泡沫?

目前,尿素企业唯一的希望,就是未来的农业需求。随着春耕的临近,农业对尿素的需求将会增加。

但这仅仅是一种“预期”,能否真正实现,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天气变化可能会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对尿素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民的种植结构也会影响对尿素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尿素的价格过高,可能会影响农民的用肥积极性。如果农民选择减少用肥量,或者改用其他肥料,尿素的需求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尿素企业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农业需求上,而是应该积极拓展其他领域的市场,降低对农业的依赖。

纯碱市场的“阴跌不止”:高供应下的迷茫

高供应的“堰塞湖”:检修企业的复产与库存的积压

前期进行检修的纯碱企业,现在大部分都已经恢复生产,这使得纯碱市场的供应量大幅增加。高供应就像一个“堰塞湖”,随时都有可能决堤。

更令人担忧的是,下游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加,导致纯碱库存不断积压。纯碱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只能降价促销。

这种“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纯碱价格一直处于阴跌的状态,看不到上涨的希望。纯碱企业就像被困在泥潭里,越挣扎,陷得越深。

纯碱

需求的“不给力”:中下游的观望与采购的谨慎

纯碱下游的需求主要来自玻璃、氧化铝、洗涤剂等行业。但目前,这些行业的需求都比较疲软,无法有效消化纯碱的供应量。

中下游企业普遍采取观望的态度,等待纯碱价格进一步下跌。他们都认为,目前的纯碱价格仍然偏高,未来有更大的下降空间。

这种观望情绪,导致纯碱市场的成交量持续低迷,加剧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纯碱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只能不断降价,形成恶性循环。

检修和补库的“幻影”:是阶段性支撑还是空头陷阱?

市场上一直有声音说,未来可能会出现纯碱企业的检修和下游企业的补库,从而给纯碱价格带来支撑。

但我觉得,这种预期过于乐观。一方面,纯碱企业的检修计划并不确定,很可能会因为市场行情不好而推迟。另一方面,下游企业

玻璃市场的“镜花水月”:地产的虚火与需求的挣扎

日熔量的“稳定”:供应端的麻木与需求端的挣扎

尽管玻璃市场面临着重重困境,但玻璃企业的日熔量却依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反映出供应端的麻木,或者说是对市场前景的过于乐观。

玻璃企业似乎认为,只要产量稳定,总有一天需求会好起来。但问题是,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玻璃的需求很难出现实质性的增长。

供应端的麻木与需求端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玻璃市场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玻璃生产

成交氛围的“回落”:是季节性调整还是趋势性反转?

最近,玻璃市场的成交氛围明显回落,这让很多投资者感到担忧。有人认为,这只是季节性调整,随着天气转暖,需求会逐渐恢复。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趋势性反转,预示着玻璃市场将进入长期的低迷期。

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很难指望玻璃的需求能够出现大幅增长。

深加工订单的“惨淡”:地产寒冬的真实写照

玻璃深加工企业的订单情况,是房地产市场冷暖的晴雨表。目前,玻璃深加工企业的订单天数只有8天左右,远低于正常水平。

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非常疲软,导致玻璃深加工企业难以接到订单。这种惨淡的订单情况,是地产寒冬的真实写照。

宏观及政策的“空中楼阁”:是虚假支撑还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一些投资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可能会给玻璃市场带来转机。他们认为,政府可能会出台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从而带动玻璃的需求。

但我觉得,这种预期过于乐观。政府

烧碱市场的“跌跌不休”:成本与需求的双重打击

供应的“充裕”:检修过后的产能释放与需求的疲软

前期因检修而受到抑制的烧碱产能,在检修结束后逐渐释放,市场供应变得相对充裕。然而,下游的需求却并未同步增长,反而显得有些疲软。

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直接导致烧碱价格持续下跌。市场参与者普遍对后市持悲观态度,采购意愿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下行压力。

液氯价格的“倒戈”:氯碱企业的雪上加霜

氯碱企业生产烧碱的同时,也会生产液氯。通常情况下,液氯的价格能够对烧碱的生产成本形成一定的支撑。然而,最近液氯的价格却出现了上涨,这对于氯碱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液氯价格上涨意味着氯碱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而烧碱的价格却在下跌,这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一些小型氯碱企业甚至面临亏损的风险。

烧碱

氧化铝的“落井下石”:烧碱价格的持续承压

烧碱的主要下游需求来自于氧化铝行业。氧化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烧碱,因此,氧化铝的行情直接影响着烧碱的需求。

然而,近期氧化铝的价格持续下跌,这使得氧化铝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为了降低成本,氧化铝企业不得不压低烧碱的采购价格,这使得烧碱价格雪上加霜。

氧化铝行业的“落井下石”,使得烧碱市场更加艰难。烧碱企业不仅面临着供应充裕的压力,还要承受下游客户的压价,可谓是腹背受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