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别学我!“0元回购”的岩石股份,炸雷了!

失信的代价:岩石股份的陨落

一家上市公司一旦被贴上“失信”的标签,就如同失去了立身之本,投资者的信任便会如潮水般退去。A股市场上的岩石股份,无疑是这一规律的鲜明写照。这家公司以资产重组的方式“曲线救国”,借壳上市,其发展历程也充斥着各种资本运作和概念炒作的痕迹。尤其是在2019年,岩石股份转型为“上海贵酒”,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投资者信任危机:从回购承诺到“0元回购”

岩石股份之所以引来投资者的强烈不满,根源在于其一再延期的回购承诺。言而无信,必将自食恶果。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公司在2024年预计亏损高达2亿元,营业收入骤降超过八成,经营现金流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曾经在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的岩石股份,如今的地位岌岌可危。

今年3月14日,岩石股份发布公告,披露其及相关责任人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事情的起因,是上海贵酒(岩石股份的运营实体)未能按照此前公布的回购计划执行任何回购操作,实际回购金额为零。这与投资者的期望背道而驰,即便是在上交所的多次督促下,公司依然没有履行其回购义务。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23年12月19日,岩石股份发布股份回购方案公告,计划使用不低于6000万元且不超过1亿元的自有资金,在12个月的期限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并明确表示回购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该回购方案还设定了最高回购价格为每股32.6元。

然而,到了2024年12月19日,回购期限届满之时,岩石股份发布的实施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公司竟然没有实施任何股份回购!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已经不具备实施回购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上交所早在去年12月初就发出了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根据已披露的回购计划履行回购义务,并加强信息披露。

海银风波下的岩石股份:关联风险与实控人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岩石股份提出回购计划的时间节点,正值其股价经历大幅波动之后。在2023年12月14日至18日的短短三个交易日内,岩石股份的股价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了惊人的20%。与此同时,岩石股份的关联方海银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价也出现了剧烈波动。尽管岩石股份在公告中极力澄清,表示与海银控股除了酒类销售业务外没有其他业务往来,但市场对其关联风险的担忧始终无法消除。

事实上,海银财富旗下理财产品在2023年12月初已经全面停止兑付,中旬时,海银系美股上市公司海银控股也公开承认部分产品出现爆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岩石股份于12月18日晚迅速推出了股份回购计划,其目的不言自明——稳定市场情绪。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岩石股份希望的方向发展。2024年9月,海银财富实控人韩宏伟等人因涉嫌非法集资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而这位韩宏伟,同时也是岩石股份实控人韩啸的父亲。同月,岩石股份也发布了实际控制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公告,并指出由于实控人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已被司法冻结,公司正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以形成新的治理结构。

业绩断崖式下跌:2024年巨额亏损与现金流告急

岩石股份这波“0元回购”的背后,掩盖不住的是公司经营上的巨大问题。从岩石股份2024年的业绩预告来看,公司预计营业收入将在2.60亿元到2.90亿元之间,同比大幅下滑82.20%到84.04%。要知道,在2023年,岩石股份还实现了0.87亿元的净利润,而到了今年,却预计要亏损1.80亿元到2.50亿元。

从过去五年的业绩表现来看,虽然岩石股份在2020年到2023年期间都实现了盈利,但每年的利润都没有超过1亿元。如果放在A股的20家白酒企业中进行比较,这个利润规模无疑是垫底的。

白酒行业困境:岩石股份的脆弱性暴露

对于业绩的断崖式下跌,岩石股份解释称,2024年白酒行业的整体复苏并没有达到预期。市场上,白酒的销售速度放缓,消费增长的动力不足,甚至出现了产品价格倒挂这种不太正常的现象。整个白酒产业仍然处于去库存的阶段,优质产区、头部企业和知名品牌越来越受到青睐,而中小品牌的酒企则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通常来说,白酒行业的经营具有一定的抗周期性。即使行业进入调整期,像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这样的头部企业,虽然营收和利润的增速可能会有所下滑,但它们的营收和利润规模依然在不断扩大。而大部分企业,可能利润会下滑,但营收还能保持增长。

但这次岩石股份的情况却十分严重,营收直接下滑了八成,并陷入了亏损的泥潭。这充分说明,岩石股份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十分薄弱,在遇到困境时,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现金流危机:资金链紧张,未来堪忧

再来看看岩石股份的经营现金流,2024年前9个月就亏空了0.75亿元,而去年同期还是盈利4.07亿元。公司的货币资金也大幅减少,目前只有0.24亿元,而在2022年峰值时期,岩石股份的货币资金高达2.02亿元。资金链的紧张,无疑给岩石股份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借壳上市的“贵酒”之路:一场豪赌的落幕

第一次听说岩石股份的投资者,可能会对其名称产生疑问:作为一家白酒企业,“岩石”二字似乎与主营业务并不搭边。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家公司颇为曲折的“前世今生”。

追溯其历史,岩石股份的前身是1993年上市的豪盛(福建)股份有限公司。从那时起到2015年,公司经历了多次更名,包括利嘉股份、多伦股份以及颇具话题性的匹凸匹等名称,业务范围也广泛涉及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机械设备、地砖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

多次转型:从建材、地产到互联网金融的迷茫

值得一提的是“匹凸匹时代”。2015年,正值“互联网+”热潮,公司更名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立志成为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然而,这场“高调”的转型仅仅持续了一年多,公司便抛售了承担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控股子公司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这家子公司自成立以来,并未正式开展P2P业务,也没有实现任何收入或利润。

在此之前,无论是福建豪盛时代、利嘉股份时代还是多伦股份时代,公司都因市场环境变化、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而黯然落幕。

市值蒸发:四年百亿,繁华落尽

在“酱酒热”的吸引下,岩石股份于2019年宣布进军白酒赛道,并更名为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与A股其他白酒企业不同的是,岩石股份是通过重大资产变革实现上市的唯一一家白酒企业,其诞生过程充满了争议。

从市值变化来看,在2020年和2021年,A股市场中的白酒、医药等消费板块表现亮眼。在这一背景下,岩石股份也搭上了顺风车。特别是在2021年6月,其市值一度高达172.79亿元。然而,时至今日,其市值已大幅缩水至44.48亿元,短短四年间市值蒸发了超过百亿元。这场豪赌,最终以落幕收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