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真相:狂飙猛进是福是祸?警惕技术背后的权力与危机
AI狂飙突进:文明转型下的价值拷问
技术狂潮下的迷思与隐忧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的确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但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值得欢呼雀跃的“文明转型”。更准确地说,我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AI在重塑生产力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撕裂着现有的社会结构,加剧着不平等。与其说是“转型关口”,不如说是“危机前夜”。
产业结构的变迁,真的带来了福祉吗?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资本的狂欢。技术脉络的重绘,又是由谁来主导?是那些掌握着算力、数据和算法的科技巨头,还是真正关心普罗大众福祉的社会力量?我们必须警惕,不要被“技术进步”的华丽辞藻所迷惑,而忽视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权力运作和利益博弈。这种对AI的盲目乐观,就像饮鸩止渴,只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与其歌颂AI带来的美好“新世界”,不如正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潜在风险,并及早采取行动,避免其走向失控。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精英视角的局限与盲点
被简化的人性与被忽视的社会现实
亨利·基辛格、克雷格·蒙迪、埃里克·施密特,这三位大佬的名字摆在一起,的确足够吸引眼球。他们的合著《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也因此备受关注。然而,这本书在我看来,不过是站在象牙塔尖的精英们,对AI进行的一场自说自话的“高谈阔论”。他们试图以跨越经济、技术与价值的三维视角,为这场技术革命提供注脚,但实际上,他们的视角却充满了局限和盲点。
他们津津乐道于AI如何廉价化和规模化“预测”,并以此颠覆传统零售逻辑,却对这种颠覆所带来的社会代价视而不见。亚马逊的“先寄后买”模式,确实方便了消费者,但背后却是对传统零售业的无情碾压,以及对无数小商家的生存空间的挤压。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模式还助长了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加剧了环境污染。而这些,精英们似乎并不关心。他们只看到了AI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利润增长,却忽略了其对人性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将复杂的人性简化为可以被算法预测和操纵的数据,将真实的社会现实简化为可以被技术解决的问题。这种傲慢和无知,才是这本书最大的缺陷。
AI并非万能解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危机
数字背后的残酷真相:技能错配与失业潮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试图用一堆数字来安抚我们,声称AI将创造1.7亿个新岗位,最终净增7800万个。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一幅美好的蓝图。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水分和陷阱。这些数字掩盖了一个残酷的真相:AI带来的并非是简单的岗位增减,而是一场深刻的就业结构性危机。
诚然,AI会创造一些新的岗位,比如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等。但这些岗位需要的技能,与那些被AI取代的传统岗位,例如流水线工人、文员等等,完全不同。这意味着,即使岗位数量增加了,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也未必能够胜任新的工作。这种技能错配,必然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潮。更令人担忧的是,AI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学习新技能的速度。这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稳定之前,我们可能会经历一轮又一轮的失业冲击。所谓的“净增7800万个就业岗位”,不过是空中楼阁,无法解决现实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这就像是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只会让整个就业市场更加脆弱。
所谓的“富足时代”:资源掠夺与环境恶化的新借口?
可持续性神话的虚伪面纱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价值》一书中提到,AI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真正的机会”,可以通过“将人类的劳动功能转移到机器上”,取代至少一种“原始生产要素”。此外,AI还将挖掘“日益廉价与丰富的原材料来源”,即研究和开发数据资源,作为对自身的投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有望生产出各种商品“更具可持续性的合成替代品”,从而开创一个新的富足时代。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谓的“可持续性合成替代品”,不过是资本家为了掩盖其对资源无情掠夺的遮羞布。AI的运行需要大量的电力,而电力的生产又往往依赖于化石燃料。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生态环境。更不用说,AI的算法训练需要消耗巨额的能源和算力。这种所谓的“富足时代”,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它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却让我们更加依赖于机器,更加远离自然。这种“可持续性”,不过是一种虚伪的幻觉,它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一个更加危险的未来。与其相信这种虚无缥缈的“富足时代”,不如反思我们的消费模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真正地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机协同的乌托邦:谁定义了“更高阶的创造力”?
技术红利与社会公平:难以弥合的鸿沟
书中提到了德国正在着力打造“工业元宇宙”,韩国正在试点“全民基本算力配额”,似乎想以此证明AI时代能够实现人机协同,释放“更高阶的创造力”,并最终实现技术红利的普惠。这又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乌托邦想象。然而,谁来定义“更高阶的创造力”?是那些精通算法的工程师,还是那些能够熟练操作AI工具的设计师?那些被AI淘汰的工人,那些无法适应技术变革的农民,他们的创造力又该如何体现?
更重要的是,即使真的实现了人机协同,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又将如何分配?技术红利真的能够惠及所有人吗?看看当今世界的贫富差距,看看那些掌握着科技巨头财富的人,我们不得不怀疑,所谓的“全民基本算力配额”,最终会不会沦为一种变相的福利,让少数人更加富有,而多数人依然在温饱线上挣扎。技术的发展,如果不以社会公平为目标,最终只会加剧社会矛盾,让世界更加分裂。我们需要的不是人机协同的乌托邦,而是真正能够让所有人受益的技术发展。
人机共生的三重路径:战略家的傲慢与偏见
防御、协作、对话:精英主导下的权力游戏
基辛格等人在书中提出了人机共生的三重路径:防御性规则防止技术武器化,协作性创新加速科学突破,文明级对话探索新型伙伴关系。乍一看,这似乎是一套周全的解决方案。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战略家的傲慢与偏见。这三重路径,本质上仍然是精英主导下的权力游戏。
所谓的“防御性规则防止技术武器化”,不过是希望掌握技术霸权的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制定的规则。那些没有技术优势的国家,根本没有发言权。所谓的“协作性创新加速科学突破”,也往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中国家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所谓的“文明级对话探索新型伙伴关系”,更是充满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这种对话,真的能够代表所有文明的利益吗?还是只是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单方面说教?这种人机共生的三重路径,最终只会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让世界更加不平衡。我们需要的不是精英主导的权力游戏,而是真正能够代表所有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全球治理体系。
“以道驭器”的东方智慧:自欺欺人的精神鸦片?
技术伦理与全球共治:空洞的口号与无力的现实
文章最后提到,硅谷精英沉迷于“奇点来临”的狂热,而本书则重提“知止不殆”的东方智慧——正如杭州西湖畔的茶艺师,在智能茶具辅助下,反而更专注于茶汤火候的微妙把控——这种“以道驭器”的哲学,恰是破解人工智能发展悖论的密钥。这种说法简直是自欺欺人!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种精神鸦片,试图用虚无缥缈的哲学来掩盖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现实问题。
诚然,“以道驭器”的理念有其价值,但如果仅仅将其视为解决AI问题的万能钥匙,那就大错特错了。技术伦理的缺失,全球共治的缺位,才是AI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这些问题,不是靠一句“以道驭器”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行动,是切实的政策,是能够约束资本,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技术伦理与全球共治”,不过是空洞的口号,是无力的现实。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欺欺人的精神安慰,而是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AI镜像中的自我:被放大的傲慢与被忽视的真相
文明转型:机遇还是陷阱?
文章最后总结道,人工智能不仅代表了技术的演进,更是文明转型的“芝麻开门”时刻。经济效率的提升不能突破技术伦理的底线,技术领导权的竞争应当让位于全球共治的智慧。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AI的镜像中,照见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我对此深感怀疑。与其说AI是文明转型的“芝麻开门”时刻,不如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在AI的镜像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而是被放大的傲慢和被忽视的真相。我们沉迷于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却忘记了那些被技术抛弃的人,那些被数据剥夺了隐私的人,那些被算法操纵了思想的人。我们为了争夺技术领导权,不惜牺牲环境,破坏规则,加剧冲突。所谓的“全球共治的智慧”,不过是强者的游戏,弱者只能被动接受。人工智能,究竟是人类文明的机遇,还是将我们推向深渊的陷阱?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我知道,如果人类继续以这种傲慢和自私的态度对待技术,那么等待我们的,将不会是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