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TGE血泪史:DeFi才是散户翻身的唯一希望?
TGE 模式的反思:低流通量、公平發行與 DeFi 的救贖?
代幣生成事件 (TGE),說白了就是一場關乎項目生死的大考。它不僅是項目從幕後走向台前的關鍵節點,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利益博弈。項目方、投資人、散戶,各懷鬼胎,都想在這場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回顧過去一年多的 TGE 浪潮,兩種模式橫行其道:一種是 低流通量/高 FDV (完全稀釋估值) 發行,另一種則是標榜 公平發行。前者玩的是飢餓營銷,人為製造稀缺性,拉高價格,方便內部人士套現離場;後者看似陽光普照,實則往往因資金和流動性不足,最終難以為繼。
這兩種模式,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看似對立,實則都未能擺脫短視的窠臼。低流通量模式,把散戶當韭菜割;公平發行,則把自己逼入絕境。市場的反應已經給出了答案:這兩種模式,都玩不轉。
那麼,出路在哪裡?
在我看來,DeFi (去中心化金融) 提供了一線曙光。DeFi 的核心價值在於透明、開放和去中心化。如果我們能將 DeFi 的理念融入 TGE 設計中,或許就能找到一條兼顧項目發展和公眾利益的道路。
這篇文章,不是要唱高調,也不是要販賣理想。而是要基於市場的教訓,提出一種更具可持續性的 TGE 方案。這個方案的核心,是利用鏈上流動性,實現真實的價格發現,並確保內部人士與項目的長期目標保持一致。
低流通量/高 FDV:一場內部人士的盛宴?
別跟我說什麼“價值投資”、“長期持有”,在幣圈,很多時候 TGE 就是一場零和遊戲,甚至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而低流通量/高 FDV 模式,則是這場騙局中最常見的劇本。
私募輪的層層疊加:估值泡沫的溫床
這種模式的標準流程是:項目方先搞幾輪私募,A 輪、B 輪、C 輪… 每一輪都以更高的估值出售代幣。早期進入的投資者,自然是賺得盆滿缽滿。但問題是,這些估值真的合理嗎?很多時候,根本沒有任何基本面支撐,純粹是資本遊戲,是擊鼓傳花。
等到 TGE 的時候,大部分的價格上漲空間已經被私募輪的投資者榨乾了。散戶進場,接的往往是最後一棒。
交易所上幣費:赤裸裸的利益輸送?
為了讓代幣順利上線大型交易所 (CEX),項目方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上幣費。這筆費用,動輒佔代幣總供應量的 10% 甚至更高。
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輸送!交易所賺得盆滿缽滿,項目方則被嚴重稀釋股權。更可恨的是,這筆費用最終還是要由散戶來買單。
做市商:流動性管理的潘多拉魔盒
為了維持代幣的初始流動性,項目方通常會聘請做市商 (Market Maker)。做市商會通過算法交易,在市場上買賣代幣,以維持價格穩定。
但問題是,做市商的利益與項目方並不完全一致。做市商的目的是賺錢,他們可能會通過高頻交易、操縱價格等手段來獲取利潤,甚至與項目方合謀,收割散戶。
這就像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看似解決了流動性問題,實則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鎖倉的陰影:投資者心照不宣的對沖策略
為了防止早期投資者在 TGE 後立即拋售代幣,項目方通常會設置鎖倉期。鎖倉期內,投資者無法出售代幣。
但你以為鎖倉就能阻止他們套現嗎? Too naive!
精明的投資者早就想好了對策:他們會在其他市場做空代幣,對沖風險。等到解鎖期一到,他們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拋售代幣,賺取利潤。而散戶,則成了他們對沖策略的犧牲品。
OTC 折扣交易:檯面下的利益交換
除了交易所,還有一個更加隱蔽的交易場所:場外交易市場 (OTC)。在 OTC 市場上,投資者可以直接進行大宗交易,無需經過交易所。
一些投資者和團隊,會通過 OTC 以折扣價出售代幣給尋求低價的買家。這些買家隨後對沖新獲得的折扣頭寸,並在解鎖時平倉。這種交易往往缺乏透明度,充滿了貓膩。
流動性基金的回扣:市場操縱的幫兇?
更噁心的是,一些項目方甚至會向流動性基金提供“甜頭”,誘導他們在 TGE 後早期買入,人為推高價格。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市場操縱,甚至可能觸犯法律。
內部人士則可以趁機以虛高的估值在 OTC 市場上套現離場,留下散戶在高位站崗。
解鎖後的崩盤:散戶的血淚史
經歷了私募輪的層層疊加、交易所的上幣費、做市商的操縱、鎖倉的對沖、OTC 的暗箱操作,等到代幣真正解鎖的時候,散戶們才發現,自己手中的代幣,早已成了燙手山芋。
一旦大量代幣解鎖,市場上會出現巨大的拋售壓力。如果項目本身沒有足夠的價值支撐,價格就會一落千丈,甚至崩盤。
散戶們的血汗錢,就這樣打了水漂。
本質批判:低流通量模式是割韭菜的温床
說到底,低流通量/高 FDV 模式,就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割韭菜遊戲。內部人士通過各種手段,提前鎖定利潤,然後把風險轉嫁給散戶。
這種模式,短期內或許能讓項目方和早期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但長期來看,卻會損害整個行業的聲譽,讓散戶對加密貨幣失去信心。
公平發行:理想主義的烏托邦?
受夠了低流通量/高 FDV 模式的欺騙,市場開始轉向所謂的“公平發行”。這種模式標榜“人人平等”,試圖營造一個開放、公正的 TGE 環境,減少內部人士的優勢和大規模私募分配。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公平發行,就像一個空有理想的烏托邦,最終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資金匱乏:空有理想,難以落地
公平發行的核心理念是減少私募,甚至完全取消私募。這意味著,項目方在 TGE 之前,幾乎沒有任何資金。
沒有錢,怎麼搞開發?怎麼做市場?怎麼支付運營成本?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資金的項目,就像一艘沒有燃料的船,只能在原地打轉,最終沉沒。
尤其是在熊市中,代幣價格持續下跌,項目方更是難以維持。
流動性枯竭:市場深度不足,價格波動劇烈
公平發行通常缺乏做市商和初始流動性。這導致代幣在推出初期,流動性非常薄弱,市場深度不足。
這就像一潭死水,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掀起滔天巨浪。價格波動劇烈,滑點極高,讓交易者望而卻步。
永續合約的狙擊:CEX 成為做空者的天堂
更糟糕的是,一些 CEX 甚至會在現貨市場上線之前,就推出永續合約。這使得槓桿做空者可以肆無忌憚地狙擊那些鏈上流動性淺薄的代幣。
永續合約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放大收益,也可以放大風險。對於公平發行的代幣來說,它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CEX 變成了做空者的天堂,而項目方和散戶,則成了他們的獵物。
價格天花板:難以突破的拋售壓力
鏈上流動性有限,加上槓桿做空的雙重打擊,最終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需求難以超越壓制性的拋售壓力。
代幣價格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始終無法突破某個特定的價格天花板。
投資者看不到希望,只能選擇離開。
本質批判:公平發行是缺乏規劃的冒險
公平發行,看似公平公正,實則缺乏周密的規劃和可持續的發展策略。它就像一場缺乏準備的冒險,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
它或許能吸引一些追求“去中心化”的理想主義者,但最終卻難以建立一個長期可持續的市場結構。
市場再次開始尋找替代方案。
市場的教訓:我們從失敗中學到了什麼?
低流通量/高 FDV 和公平發行的失敗,並非毫無價值。它們就像兩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了市場的真相,也讓我們學到了一些寶貴的教訓。
公開價格發現:市場參與的基石
如果公眾買家無法有效地參與價格發現,他們就會失去興趣。尤其是當他們看到內部人士提前套現離場時,這種失望感會更加強烈。
價格發現,是市場的基石。只有當所有參與者都能夠公平地參與價格形成過程時,市場才能健康發展。
人為操縱、信息不對稱,只會導致市場扭曲,最終損害所有人的利益。
流動性深度:長遠發展的保障
快速投機或人為拉升,無法修復根本淺薄的市場。持續的鏈上流動性深度,至關重要。
流動性,是市場的血液。只有當市場擁有充足的流動性時,交易才能順暢進行,價格才能穩定。
缺乏流動性的市場,就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
團隊與投資者:平衡利益,共同成長
團隊需要籌集足夠的資金,以確保項目的長期生存。同時,也要為公共市場的新進入者,留下顯著的上漲潛力。
TGE,不是一場零和遊戲,而是一場合作共贏。只有當團隊、投資者和散戶的利益保持一致時,項目才能取得成功。
過度追求短期利益,只會導致飲鳩止渴,最終損害所有人的利益。
市場需求:驅動變革的內生動力
從低流通量/高 FDV 到公平發行的演變表明,如果市場拒絕支持有問題的發行方式,團隊就會被迫調整。
市場需求,是驅動變革的內生動力。只有當團隊真正傾聽市場的聲音,才能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
無視市場需求,只會被市場淘汰。
透明度:信任的基石,問責的保障
當內部人士濫用不透明的市場結構,迅速退出時,信任就會崩塌。
透明度,是信任的基石。只有當市場信息公開透明時,參與者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缺乏透明度的市場,就像一個黑箱,充滿了欺騙和操縱。
公平發行推動了更多鏈上開放性,但真正的問責和清晰度仍然不完整。
DeFi 原生 TGE:鏈上流動性的救贖之路?
回顧這些失敗和市場的抵制,凸顯了一個核心原則:長期可持續的市場,需要在鏈上公開進行價格發現,內部人士無法輕易私下拋售代幣。鏈上交易促進了實時問責,清晰顯示誰持有何種資產,以及以何種價格出售。
確保代幣生命週期各階段的充足流動性,需要一個整合以下元素的結構:
- 透明的鏈上市場深度
- 遏制突發拋售壓力的穩健機制
- 激勵團隊和投資者在 TGE 後長期參與
這直接引出了 DeFi 原生 TGE 的概念——一種融合資本募集與公共流動性形成的模式,使內部人士與項目的長期命運一致。
核心策略:將拋售壓力轉化為鏈上流動性
DeFi 原生 TGE 的核心思想,不是簡單地阻止拋售,而是將潛在的拋售壓力轉化為結構化的鏈上流動性。
這就像把洪水引入水庫,通過合理的調控,將其轉化為有用的資源。
具體方法如下:
單邊 LP:投資者的策略性賣單
投資者可以僅將原生代幣存入集中流動性池(如 Uniswap V3)。通過選擇特定的價格區間,他們實際上設定了條件賣單——僅當市場達到該區間時,代幣才會出售。
這就像給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策略性的賣出工具,讓他們可以根據市場情況,靈活地調整自己的交易策略。
雙邊 LP:團隊的責任與承諾
為了提供更深的流動性並減少滑點,參與者(包括團隊)可以將代幣與穩定幣或其他資產(如 ETH)配對。這促進了即時市場深度。
這不僅是提供流動性,更是一種責任和承諾。團隊通過參與雙邊 LP,向市場表明,他們對項目的未來充滿信心。
漸進解鎖:避免市場衝擊的緩釋機制
項目限制 TGE 時每個投資者的可 LP 份額。隨著時間或價格閾值提升,更多份額解鎖,防止突然的供應衝擊。
這就像一個緩衝器,可以有效地減輕市場的衝擊。
鎖定 LP:遏制投機,維護流動性穩定
為了遏制投機行為(如拉高價格觸及 LP 區間),流動性提供者在代幣轉換後仍需鎖定一段時間,無法立即撤回並隱蔽重入,保持流動性一致性。
這就像一把鎖,可以有效地鎖住投機者的資金,防止他們興風作浪。
TGE 前的場外交易:新舊投資者的利益平衡
團隊可以鼓勵成本極低的早期投資者在 TGE 前通過超額認購的高價輪次部分退出給新投資者。這可以通過現有投資者向新投資者的轉讓實現,最終由團隊批准。
在此情境下,早期投資者無需在公共市場拋售即可獲利,而新支持者——入場價格更高——在推出後早期拋售傾向較低。
需注意的是,此類轉讓歷史上常被團隊拒絕。
合規池與結構化提款:資金安全的保障
通過強制政策約束(如 AML 資金流檢查),鎖定的代幣只能以公開可見、基於規則的方式流入經批准的鏈上市場。
這就像一個安全閥,可以有效地防止資金被非法轉移或濫用。
逐步訪問:內部人士的行為約束
智能合約管理 LP 如何及何時調整價格區間、領取費用或撤回,確保內部人士拋售浪潮不會摧毀市場。
這就像一個行為準則,可以有效地約束內部人士的行為,防止他們損害市場的利益。
健康的估值:吸引真實買家的關鍵
項目可能以低於典型低流通量/高 FDV 的估值進行 TGE,吸引真實買家興趣。隨著時間推移,鏈上價格和交易量可自然上漲,最終吸引主流上市。
合理的估值,是吸引真實買家的關鍵。只有當價格反映了項目的真實價值時,才能吸引長期投資者。
團隊分配:展現誠意,共同進退
團隊對其持倉適用相同 LP 約束,表明真正一致性。在市場要求透明度的環境中,團隊頭寸也可公開監控,遏制無聲 OTC 出售或突然內部退出。
這是對市場的一種承諾,表明團隊與投資者站在同一條船上。
延遲上市:給予鏈上價格發現充分的時間
最初減少大型交易所曝光有助於市場在鏈上發現價格,而無內部人士的即時退出渠道。
這就像給市場一個喘息的機會,讓價格能夠充分反映項目的真實價值。
上市的催化作用:需求驅動的自然結果
隨著使用率、交易量和社區牽引力增長,主流 CEX 上市成為真正的需求驅動因素,而非快速拋售場景。
CEX 上市,應該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而不是人為操縱的手段。
DeFi 原生 TGE 的優勢:解決痛點,促進健康發展
這種 DeFi 原生 TGE 模式,並非萬能藥,但它確實解決了許多傳統 TGE 模式的痛點,為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鏈上價格發現:公開透明,公平公正
以公平價格推出,並要求內部人士提供流動性,促進實時透明的價格形成。
這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局面,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夠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價格發現。
更健康的解鎖模式:減少拋售恐慌,增強市場信心
基於價格的代幣解鎖,減少了對大懸崖拋售的恐懼。如果買家未將價格推至特定區間,內部人士保持鎖定。
這就像一個安全閥,可以有效地控制拋售壓力,避免市場崩盤。
更強流動性,減少 MM 依賴:去中心化的核心價值
關鍵利益相關者成為初始流動性提供者,降低了對動機可能衝突的做市商的依賴。
這體現了去中心化的核心價值,將權力從中心化的機構手中,轉移到社區手中。
團隊與投資者團結:利益一致,命運共同體
如果核心貢獻者也面臨流動性約束,他們無法悄然放棄項目;成功是共同的。
這將團隊和投資者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
穩健市場支持:逐步上市,夯實基礎
結合逐步 CEX 上市,項目在建立更強鏈上聲譽時經歷增量催化劑。
這就像建房子,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
實驗空間:靈活調整,持續優化
由於這種方法可編程,團隊可調整鎖定期、價格閾值或白名單池,追求最佳結果。
這為團隊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和創新空間,讓他們可以根據市場情況,不斷優化 TGE 策略。
最重要的是,它將創始人、早期投資者和新參與者,導向可持續的長期增長,而非快速機會性退出。
DeFi 原生 TGE 的挑戰與思考:未來的探索方向
即便此模型解決了常見 TGE 失敗,它仍引發進一步探索。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完美的,DeFi 原生 TGE 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流動性集中:價格牆的風險與預防
大量持有者可能聚集在相似區間,形成價格「牆」?若如此,如何預防?
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所有車輛都擠在同一個車道上,容易造成交通堵塞。需要通過合理的引導和分散,避免流動性過度集中。
解決方案可能包括:
- 鼓勵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選擇不同的價格區間
- 設計激勵機制,鼓勵流動性提供者分散其流動性
- 利用算法,動態調整價格區間的範圍
訂單簿 vs. AMM:最佳方案的選擇
集中流動性 AMM 始終優越,還是混合方法更適合某些代幣?
AMM (自動做市商) 雖然方便快捷,但也有其局限性。對於某些代幣來說,訂單簿可能更適合。或者,可以採用混合的方法,將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
需要根據代幣的特性和市場情況,選擇最佳的方案。
執行與法規:合規性的重要性
是否存在合規要求(如 KYC/AML),投資者需滿足才能參與?
在加密貨幣領域,合規性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需要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 TGE 的合法合規。
這可能需要引入 KYC (了解你的客戶) 和 AML (反洗錢) 等機制,對投資者進行身份驗證和資金來源審查。
但同時,也要避免過度監管,損害去中心化的精神。
投資者教育與工具:降低參與門檻
是否需要專用儀表盤或第三方管理者,幫助經驗不足或資源有限的內部人士處理高級 LP 策略?
DeFi 雖然充滿了機遇,但也存在一定的門檻。對於經驗不足的投資者來說,參與 DeFi 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
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提供簡單易用的工具,降低參與門檻。
這可以通過開發專用的儀表盤,提供第三方管理服務等方式實現。
團隊透明度:持續推進的目標
儘管遠期合約或私下交易可能持續,要求內部人士完全或近乎完全披露將推動誠實度。
透明度,是永無止境的追求。需要不斷提高團隊的透明度,讓市場能夠更清楚地了解項目的真實情況。
可以通過公開團隊成員的持倉情況,披露項目的收入和支出等方式實現。
DeFi 原生 TGE 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才能讓它真正成為市場健康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