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银行惊天巨变:从“优等生”到“垫底王”的陨落之谜!
厦门银行:昔日优等生,今日增长困境?
近期,上市银行陆续公布业绩,多数银行净利润实现增长,而厦门银行(601187.SH)却显得格外扎眼,成为其中“唯一负增长”的银行。这份业绩报告对厦门银行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也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的净利润下滑。然而,厦门银行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净息差行业垫底、资产质量下滑以及高管频繁变动,都为这家银行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家曾经的“优等生”究竟是如何走到如今的境地?未来又该如何破局?
业绩反差:从领先到落后
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
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厦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7.61亿元,同比增长2.82%;然而,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61%,为25.94亿元。
净息差垫底:盈利能力堪忧
2024年前三季度,厦门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09%、1.14%、1.08%,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靠后,净息差表现欠佳是其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近年来净利差、净息差逐年下降,已成为厦门银行业绩波动震荡而挥之不去的阴霾。
从2020年至2023年,厦门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65%、1.62%、1.53%、1.28%,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4年前三季度,这一数据更是下滑至1.06%,在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垫底,不到净息差最高的常熟银行(2.75%)的40%。
信用减值损失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减值损失计提金额的扩大也是拖累厦门银行利润的原因之一。
资产质量隐忧:关注类贷款激增
关注类贷款大幅攀升
尽管2024年厦门银行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74%的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391.94%也居行业前列,表面上资产质量稳健。但深入分析数据,却能发现潜在的风险。2024年三季度末,厦门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年初大幅增长98.22%,关注率从1.43%攀升至2.92%。
厦门银行解释称,关注类贷款增加主要是由于针对部分基本面正常但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出现风险信号的客户,基于审慎原则将其分类下调为关注。然而,如果这些关注类贷款的风险加速暴露,无疑将加重该行的资产质量压力。
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为了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稳定资产质量,厦门银行正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2024年9月,厦门银行与宁波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转让协议,将涉诉不良贷款进行转让处置,其中包括一笔涉及贷款本金2.9亿元的债权。
通过与第三方合作,转移诉讼债权,厦门银行正试图通过市场化手段应对资产质量问题。
拨备覆盖率下降
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厦门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91.94%,同比下降了20.9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的下降,或将对当期利润产生影响。
高层动荡:战略与治理的双重挑战
董事长频繁更替
在业绩下滑和资产质量承压的同时,厦门银行还面临着高层管理团队频繁更迭的问题,这进一步凸显了其内部治理结构的不稳定性。自2022年以来,厦门银行已更换了三任董事长,这一频率远超城商行平均水平。
2022年9月,执掌厦门银行13年的“老帅”吴世群卸任,姚志萍接任。然而,仅仅两年多后,2025年1月,姚志萍因“组织人事调整”离任,原兴业银行高管洪枇杷“空降”成为新任董事长。
新帅上任,挑战重重
姚志萍在任期间主导制定了厦门银行“结构优化、质效优先”的新三年战略规划(2024-2026年),但在其离任后,银行的业绩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洪枇杷的到来能否扭转厦门银行的业绩下滑趋势,为其注入新的发展活力,目前尚不明朗。尽管洪枇杷在兴业银行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积累了深厚的区域金融市场经验。
战略连续性与内部协同
对于洪枇杷而言,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战略连续性面临挑战: 姚志萍任内推动的零售转型和金融科技战略,与洪枇杷以对公业务见长的兴业银行背景存在差异,管理层风格的切换可能导致银行战略方向的摇摆。
-
内部治理结构有待优化: 作为厦门银行首位“空降”的董事长,洪枇杷缺乏本土根基,这可能增加其与现有管理团队的磨合难度,影响银行内部的协同效率和决策执行。
结语:未来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于厦门银行而言,如何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优化内部管理、提升资产质量、增强盈利能力,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新任掌门人走马上任,厦门银行能否实现绝地反击,仍需时间和市场的双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