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異端創新者:Cronje重塑之路與監管挑戰
Andre Cronje:DeFi 的異端與革新者?
前言:神壇跌落與重塑的加密英雄
Andre Cronje,一個在加密貨幣世界裡毀譽參半的名字。他被一部分人視為 DeFi 領域的先驅,是 Yearn Finance、Solidly、Fantom 等多個明星項目的幕後功臣。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他是個魯莽的開發者,Eminence 漏洞的陰影至今揮之不去,Solidly 的權力集中化也飽受詬病。如今,他以 Sonic CTO 的身份再次回到聚光燈下,這一次,他能否擺脫過去的爭議,真正引領 DeFi 的下一次浪潮?
Cronje 的故事並非傳統的加密貨幣暴富神話。他沒有鋪天蓋地的市場宣傳,也沒有 VC 的巨額投資,更沒有發行代幣進行 ICO。他就像一個隱士,在南非的角落裡默默耕耘,用一行行代碼塑造著 DeFi 的版圖。然而,他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Eminence 漏洞事件將他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讓他深刻體會到公開構建的雙刃劍效應。Solidly 的失敗,則暴露了他在治理和權力分配上的短板。
儘管如此,Cronje 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他對 DeFi 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底層技術的精通,使他總能抓住市場的痛點,創造出獨特的解決方案。Sonic 項目或許是他的一次自我救贖,也是他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但這次,他能否吸取過去的教訓,打造一個真正去中心化、安全、可持續的 DeFi 平台?我們拭目以待。
監管的重壓:來自 SEC 的無情追擊
天真的代價:最初的資訊勒索
Andre Cronje 的經歷告訴我們,即使是偏居一隅的開發者,也無法逃脫監管之手的籠罩。他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交鋒,揭示了 DeFi 領域在法律灰色地帶的尷尬處境。Cronje 最初對 SEC 的信件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沒有出售代幣,也沒有從協議中獲利,自然不會觸犯法律。這種天真的想法,很快就被現實擊得粉碎。
SEC 的目標並非僅僅是獲取信息,而是尋找 Cronje 的漏洞,以便進行下一步的行動。他們的問題越來越細緻,越來越深入,甚至開始質疑 Cronje 如何從協議中獲利,以及金庫本身是否構成證券。這種近乎苛刻的追問,讓人感受到 SEC 強大的調查能力和執法決心。
法律的迷宮:尋求專業庇護
面對 SEC 的步步緊逼,Cronje 意識到自己需要專業的法律幫助。但他並沒有 VC 的支持,也沒有雄厚的資金。他只能依靠自己的人脈,尋求加密貨幣律師的幫助。幸運的是,他找到了 Lex Node 的 Gabriel 和 Steven Palley 兩位律師。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 Cronje 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他們教會了 Cronje 如何用法律的語言保護自己。在與監管機構打交道時,表達方式和措辭至關重要。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對方抓住把柄,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無休止的騷擾:證明聖誕老人不存在
Cronje 形容與 SEC 的鬥爭就像是“證明聖誕老人不存在”。SEC 不斷要求他證明自己沒有做某些事情,而這些事情本身就是難以證明的。例如,SEC 要求 Cronje 提供協議的第三方託管服務商的日誌,但實際上,協議根本沒有使用第三方託管服務。這種無休止的騷擾,讓 Cronje 精疲力竭,幾乎無法進行其他工作。
這種情況也反映了監管機構在面對新興技術時的困境。他們試圖用傳統的法律框架來套用 DeFi 領域,但往往會發現這些框架並不適用。這導致監管行為常常帶有試探性和不確定性,給開發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選舉的喘息:一線生機
Cronje 與 SEC 的鬥爭最終以一封 “不再採取進一步執法行動” 的信件告終。但這並非因為 Cronje 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是因為美國即將舉行選舉,SEC 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這讓人不禁感到諷刺,一個 DeFi 開發者的命運,竟然與政治選舉息息相關。
Cronje 的經歷提醒我們,在加密貨幣領域,技術創新並非唯一的挑戰。監管的不確定性,以及與監管機構的鬥爭,同樣是開發者需要面對的難題。
去中心化的幻滅:理想主義的黃昏?
技術無政府主義者的消逝:價值觀的淪喪
Andre Cronje 敏銳地觀察到,DeFi 領域的參與者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早期的 DeFi 社區由一群技術理想主義者組成,他們熱衷於去中心化、自我託管和不可變性。他們參與 DeFi 不是為了追求金錢,而是為了信仰一種新的金融秩序。
然而,隨著流動性挖礦、NFT 熱潮和 Meme 幣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投機者湧入 DeFi 領域。他們對技術毫無興趣,只關心代幣的價格和收益率。這種價值觀的轉變,使得 DeFi 社區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理想主義色彩。
可組合性的崩塌:孤島效應
早期的 DeFi 項目強調可組合性,即不同的協議可以互相組合,形成更複雜的金融產品。例如,一個借貸協議可以與一個 DEX 進行組合,實現槓桿交易。然而,隨著 DeFi 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各自為政,構建自己的 AMM 和借貸市場,而不是使用現有的 DeFi 原語。
Cronje 認為,這種孤島效應是由於現有的 DeFi 原語大多是可升級的。如果一個項目依賴於一個可升級的協議,那麼該協議的升級可能會導致該項目的崩潰。因此,為了避免這種風險,越來越多的項目選擇構建自己的基礎設施,而不是依賴第三方。
用錢投票:劣幣驅逐良幣
Cronje 尖銳地指出,DeFi 領域正在上演一場 “劣幣驅逐良幣” 的戲碼。投資者往往將資金投入到那些安全、可靠,但缺乏創新性的項目中,而不是那些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新項目中。這種現象導致 DeFi 領域的創新停滯不前。
Cronje 認為,投資者的這種行為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 DeFi 領域,安全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項目被黑客攻擊,那麼投資者的資金將會遭受巨大的損失。然而,如果 DeFi 領域缺乏創新,那麼它將無法與傳統金融競爭。
創新的停滯:迷因幣的狂歡
Cronje 毫不留情地批判了 DeFi 領域的創新停滯現象。他認為,自 2022 年以來,DeFi 領域幾乎沒有出現任何新的原語。我們看到的只是對現有原語的迭代,例如 Hyperliquid。
更令人擔憂的是,Meme 幣正在成為 DeFi 領域的主流。Meme 幣的興起,進一步降低了 DeFi 的入門門檻。現在,人們不需要懂技術,只需要購買一個 Meme 幣,就可以參與 DeFi。這種現象表明,DeFi 領域正在逐漸失去其原有的技術含量。
DeFi 的困境:資金、人才與風投的詛咒
稀缺的技能組合:編程、創新與獨立性
Andre Cronje 直言不諱地指出,DeFi 領域最稀缺的資源不是資金,而是同時具備編程能力、創新思維和獨立精神的人才。他認為,能夠獨立思考,提出創新的 DeFi 原語,並將其編碼實現的人才鳳毛麟角。而更為關鍵的是,這些人才還需要具備不依賴外部資金支持的獨立性。
Cronje 以自己為例,強調這種技能組合的罕見性。他認為,大多數有才華的開發者都需要資金支持,但籌集資金和進行建設是完全不同的技能。很多有創意的開發者,往往不擅長推銷自己或與人交往,導致他們難以獲得所需的資金。與此同時,一些缺乏技術實力的團隊,卻可以憑藉良好的人脈關係,在一夜之間籌集到數百萬美元的資金。
風投的綁架:短視的逐利
Cronje 對風險投資在 DeFi 領域的角色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風險投資的本質是追求投資回報率,而不是支持有價值的項目。這種逐利性導致風險投資往往會投資那些短期內能夠帶來高回報的項目,而不是那些具有長遠價值的創新項目。
Cronje 認為,風險投資的壓力會扭曲開發者的目標。開發者為了迎合風險投資的期望,往往會放棄自己最初的願景,轉而追求短期利益。這種現象阻礙了 DeFi 領域的長期發展。
大公司的惰性:創新者的窘境
Cronje 觀察到,在傳統金融和 Web 1/Web 2 領域,大型公司通常會設立小型研發團隊,用於測試新的想法。然而,在 DeFi 領域,這種模式卻很難推廣。
Cronje 認為,這是因為 DeFi 領域的社會和聲譽風險太高。如果一個大型 DeFi 協議推出一個新的子產品,而該子產品被黑客攻擊,即使損失很小,也會對整個協議的聲譽造成巨大的損害。這種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的現象,使得大型 DeFi 協議不敢輕易嘗試新的想法。
Cronje 的分析揭示了 DeFi 領域的困境:一方面,創新需要資金和人才;另一方面,資金和人才往往會被風投和大型公司所綁架,導致創新停滯不前。
DeFi 原語的停滯:鏈上預言機的缺失
自動做市商的局限:X*Y=K 的魔咒
Andre Cronje 一針見血地指出,即使是自動做市商(AMM)這樣的基礎 DeFi 原語,也遠未達到完善的程度。我們仍然停留在像 X*Y=K 這樣的恆定乘積公式上,缺乏更有效的做市機制。儘管 Curve Finance 引入了穩定幣交換,而 Cronje 自己也通過 Solidly 引入了 X3Y 公式,但這些創新仍然遠遠不夠。
他認為,隨著區塊鏈速度的提升,動態流動性做市商(DLMMs)的出現是一個進步,但 AMM 仍然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開發新的曲線、交易方法和流動性提供策略。現有的 AMM 效率低下,滑點高,無法滿足專業交易者的需求。
鏈上預言機的缺失:數據的荒漠
Cronje 認為,下一個 DeFi 的重大突破將是鏈上預言機的發展。目前,DeFi 協議因為擔心被攻擊而避免使用鏈上預言機,但 Cronje 相信,可以通過不同的實現方法來確保鏈上預言機的安全性。
沒有鏈上預言機,DeFi 領域就缺乏關鍵的數據,例如波動率、隱含波動率和訂單簿數據。這些數據對於構建更複雜的金融產品至關重要。Cronje 形容 DeFi 領域就像一個數據的荒漠,缺乏必要的養分。
期權與永續合約的缺席:金融創新的瓶頸
Cronje 指出,由於缺乏鏈上預言機,DeFi 領域無法構建合適的定價模型、Black-Scholes 計算以及歐式或美式期權。這導致鏈上永續合約和 Delta 中性策略等金融產品難以實現。
他強調,在傳統金融領域,期貨和期權交易占据主導地位,但這些產品在鏈上卻幾乎不存在。Cronje 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也是 DeFi 領域發展的瓶頸。
保險原語的空白:風險的黑洞
Cronje 認為,保險原語是 DeFi 領域另一個巨大的未開發領域。DeFi 協議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例如智能合約漏洞、預言機攻擊和清算風險。然而,目前 DeFi 領域缺乏有效的保險機制,這使得投資者暴露在巨大的風險之中。
Cronje 認為,DeFi 領域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如果我們能夠克服對創新的恐懼,那麼 DeFi 的潛力將是巨大的。但前提是,我們需要解決鏈上預言機的缺失和保險原語的空白等問題。
使用者體驗的妥協:去中心化的宿命?
真正的去中心化:技術極客的遊戲
Andre Cronje 對 “真正的去中心化” 提出了深刻的反思。他認為,真正的去中心化意味著沒有網站、沒有第三方瀏覽器,只有下載節點軟件,運行本地節點,並通過命令行界面(CLI)提交交易,與不可變的智能合約交互。這種操作方式需要深厚的技術知識,全球可能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
Cronje 坦言,這種 “硬核” 的去中心化體驗,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它將 DeFi 變成了一個技術極客的遊戲,排除了絕大多數人的參與。
Solana 的誘惑:中心化的便捷
Cronje 將 “真正的去中心化” 與 Solana 上一些成功的應用進行對比。在這些應用中,用戶只需要下載一個移動應用,用 Google 或 Face ID 登錄,然後點擊一個按鈕即可完成操作。這種便捷的體驗與去中心化理念背道而馳,但卻吸引了大量的用戶。
Cronje 認為,這種現象表明,在使用者體驗和去中心化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張關係。用戶更傾向於選擇便捷的體驗,即使這意味著犧牲一部分去中心化特性。
使用者體驗至上:便捷的陷阱
Cronje 指出,如今成功的應用往往會隱藏更多的技術細節,例如代表用戶管理私鑰。這種做法可以大大簡化用戶的操作,但也增加了中心化的風險。
Cronje 以 Hyperliquid 為例,說明了這種 “便捷的陷阱”。Hyperliquid 是一個優秀的 DeFi 協議,但用戶一旦存入資金,其資金就會存放在 Hyperliquid 控制的錢包中,私鑰也保存在 Hyperliquid 的服務器上。這種做法犧牲了去中心化,換取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抽象層的誘惑:糖衣炮彈
Cronje 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首先為去中心化的理想構建底層的鏈上合約,然後在其上添加抽象層,簡化用戶的操作。這種抽象層可以包括 API、通行密鑰和 Gas 費用抽象等功能。最終,用戶只需要點擊一個按鈕,就可以完成複雜的 DeFi 操作。
Cronje 認為,這種方法是 “正確” 的,但他也承認,這需要大量的額外基礎設施,對於那些能夠使用 CLI 的少數人來說,可能顯得徒勞。
安全與可用性的永恆衝突:歷史的重演
Cronje 將去中心化和使用者體驗的衝突,與安全和使用者體驗的衝突進行類比。他指出,真正的安全需要複雜的密碼、隔離的系統和密鑰輪換,但用戶不會為一個免費的遊戲應用程序這樣做。
Cronje 認為,歷史表明,當安全與可用性發生衝突時,可用性總是勝出。他預計,去中心化也將遵循類似的發展軌跡。
去中心化的未來:自動化的烏托邦?
Cronje 展望了去中心化的未來:用戶在使用區塊鏈時,不會意識到自己在使用區塊鏈,不需要錢包,也不需要 Gas 費用。他認為,目前這種體驗只能通過中心化的變通方法實現,例如 API 或後端服務器。
但 Cronje 相信,我們可以將這些功能變成區塊鏈的一級公民,讓用戶獲得出色的使用者體驗,而無需信任第三方。他將這種轉變比作自己剛開始編程時的經歷:先手動操作,然後自動化。Cronje 認為,我們只需要時間。
以太坊的暮光:遲暮的王者?
L2 的迷思:資源的錯配
Andre Cronje 對以太坊大力發展 Layer 2 (L2) 解決方案提出了質疑,甚至直言 L2 是 “浪費時間和精力”。他認為,投入到 L2 的資源和資金是一種錯配,這些資源本可以用於提升以太坊基礎層的性能。
Cronje 批評說,L2 在聲稱與以太坊保持一致的同時,變得越來越中心化。他認為,L2 本應是可組合且互動的,但它們卻變成了一堆帶有中心化排序器,提取費用的側鏈。
以太坊的官僚化:創新者的墳墓
Cronje 認為,以太坊正經歷一個典型的公司生命週期:起初靈活,研發快速,快速構建,過程中不斷試錯。但隨著其獲得關注和成長,它變得謹慎,增加了合規、監督、測試、委員會和董事會。這種官僚主義使其變慢,現在已經停滯不前,體量太大而無法快速行動。
Cronje 警告說,處於這一階段的公司要么剝離多餘部分,重新聚焦技術根基,要么被更快的競爭對手超越。他認為,以太坊正處於這一十字路口。
Sonic 的啟示:性能的潛力
Cronje 用自己在 Phantom (現為 Sonic) 上的工作來證明,以太坊基礎層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即使沒有 L2 也能實現高吞吐量。在以太坊使用工作量證明時,其通過設置區塊時間限制限制了吞吐量。Sonic 重新設計了共識機制,採用異步拜占庭容錯 (BFT) 系統,實現了每秒 5 萬到 6 萬筆交易。
然而,以太坊虛擬機 (EVM) 成為了瓶頸,將 Sonic 限制在每秒 200 筆交易。這表明,以太坊基礎層的性能瓶頸並不在於共識機制,而是在於 EVM。
數據庫的瓶頸:被忽視的細節
Cronje 對 EVM 進行了分析,發現最大的問題是數據庫。他指出,EVM 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讀寫數據庫上,而目前使用的 LevelDB、PebbleDB 等數據庫對於區塊鏈來說是大材小用,設計時考慮的是通用查詢,而不是 EVM 那種簡單的地址-nonce-數據結構。
Sonic 構建了 SonicDB,一個為區塊鏈定制的扁平文件數據庫,使 EVM 吞吐量提升了八倍,存儲需求減少了 98%。Cronje 認為,以太坊明天就能實現這一點,並獲得巨大的收益。
風險厭惡的代價:停滯不前
Cronje 尖銳地指出,以太坊之所以沒有進行數據庫優化,是因為其風險厭惡。以太坊的技術處理著數百億美元的資產,任何變動都讓人感到害怕。
Cronje 認為,以太坊對變革的抵觸如此強烈,甚至連低風險的改進都被擱置了。他警告說,這種風險厭惡將導致以太坊逐漸失去其競爭力。
給新建設者的建議:擁抱公開,重視安全
公開構建的試煉:暴露與成長
Andre Cronje 給予新進入 DeFi 領域的建設者最核心的建議是:擁抱公開構建。他鼓勵開發者將自己的工作分享到 Twitter,開源自己的 GitHub,讓人們看到並測試自己的代碼。建立一個貢獻的社區,而不是僅僅利用漏洞的社區。
Cronje 認為,公開構建是一種試煉。它可以讓開發者及早發現代碼中的漏洞,並從社區中獲得反饋。如果漏洞注定會發生,最好是在早期,當風險只有 50 美元時,而不是在後來開放時的 5000 萬美元。
安全的基石:審計與紅隊演練
Cronje 強調,如果能夠獲得資金,優先考慮安全。與 TRM、Chainalysis 或 Seal Team 6 等團隊合作,進行審計和紅隊演練。像 SlowMist 這樣的公司的審計至關重要。盡早學習如何處理安全披露和緊急情況。
Cronje 認為,安全是 DeFi 領域的基石。一個安全的協議才能贏得用戶的信任,並實現長期的發展。
壓力測試:不適合膽小者
Cronje 坦言,DeFi 領域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會在遇到第一次危機時就離開,因為壓力太大。他認為,公開構建是一種壓力測試,它可以讓開發者很快知道自己是否適合這個領域。
Cronje 鼓勵新建設者接受這種測試,要么找到自己的位置,要么意識到這不適合自己。他認為,只有那些能夠承受壓力和挑戰的人,才能在 DeFi 領域取得成功。